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慕天颜评传

发布日期:2025-07-17 10:02 来源:李安乐 作者:李安乐

分享到:



慕天颜传赞书影(清孔继尧绘,载顾沅辑《吴郡名贤图传赞》)


他是清初纷繁政坛上的一股清流,从地方知县到封疆大吏,因实干精神而留名青史。他是清代平凉第一位进士,也是《清史稿》中唯一立传的乡贤。他曾被专祠奉祀于江南之地,数百年备受人们的尊崇。


慕天颜,字拱极,又字鹤鸣,甘肃静宁人。康熙年间实干派政治家。他每到一地,皆以民生发展为第一要务。治理地方,兴利革弊,励精图治,兴建公共设施,复兴文化教育,积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及其离任之时,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百姓受惠良多。


在江南吴地任职时,针对历年逃荒撂荒、农田淹毁等经济凋敝状况,慕天颜进行田亩里甲统计,推行“均田均役”法,清理浮粮和包赔弊政,进行宽征减蠲,清除荒坍,减除浮粮。对历来斗斛兑换中盘剥百姓的盘验制度进行改革,减轻了百姓负担,杜绝了贪腐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良性发展。他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使江南百姓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他兴建水利,疏通吴淞江、浏河淤道,重修吴淞堤闸,根治江南水患,让鱼米之乡重现盛世繁荣。


在战后重归中央政权的贫穷贵州,他对症下药,打击腐败,革除弊政,主持开荒屯田,改善民生条件,减轻百姓负担,重视经济的逐步恢复。


慕天颜的善政遗风,不胜枚举。他是开拓创新的实干型能臣,秉持着民本思想,始终心怀天下苍生,以百姓利益为第一,不计个人荣辱得失。


康熙甲辰科进士、监察御史盛符升赞其:“凡地方利害,知无不言,言无不行,行无不效。”大文学家李渔称其:“居官之廉,任事之勇,抚民之慈,表率属僚之严且介,无一不肖海公。非止疏河一事而已也。真千古上下之一人哉。”


在慕天颜身后的一百二十八年,任职江南的林则徐看到慕天颜修建的治河大堤和惠民政策仍在发挥作用,不由赞叹:“公之在吴,自开藩以至去任十有四年,吴之人感公之德百数十年弗衰。於戏!诚安得如公之才而施之今日,顾成法具在,遵而行之,亦庶可以鲜咎也。”


四百年的时光流转,慕天颜用一生诠释,为官者的名字应刻印在人民的心上,写在百姓衣食间,他的治理理念和实践,不仅赢得了当时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后世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康熙朝能臣和再造江南的功臣。


一、少年立志展锋芒


明熹宗天启四年腊月初三日,在平凉府静宁州城阜民坊的慕姓人家,诞下一子。他父亲慕忠给这位长房长子取名“天颜”。


静宁慕氏系出鲜卑族慕容廆之后,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权,称雄北方近百年。明初其族有仕于平凉府,遂迁居于府属静宁州城。至自祖父慕容三让任河南灵宝县知县后,慕忠一支再未有出仕。


慕天颜幼自承欢在曾任训导、知县的祖父与廪生父亲的膝下,受到悉心而又严格的启蒙教育。慕天颜聪惠好学又温良谦恭,五岁时,受书入学,在家塾由祖父亲自教授,系统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明末,静宁遭遇大旱,饥荒肆虐,饿殍遍野。年幼的慕天颜向父亲提议,打开家中仓谷,施粥赈济饥民。众人都惊叹于他超越年龄的识见和仁爱与慈悲。十五岁时,慕天颜入静宁州学深造,接受更高层次的官学科考教育。在州学,强烈的求知欲和出于对儒学现实问题的困惑,他裹粮前往城郊西岩寺,住在僧舍。数月间,精心研读《大藏经》,研究体悟佛学精义,从而在佛学中汲取了对世界的价值取向,领悟悲悯情怀的真谛,打通了儒学现实问题的症结。由儒而佛,由佛到儒,慕天颜的出世入世,使他既有政治理想的追求,又有终极关怀的关照;也更使他既有儒家的治世的雷霆手段,又有菩萨的悲悯心肠,更将儒家的民本思想与佛家的悯世思想相融合。在州学的数年学习中,慕天颜的志向更加明确,又重新取字“鹤鸣”,鹤之鸣也,其声达于九天,寓意品性高洁和志向高远。后来,他一直以此字而行于世。此后他专心精读经史子集,学问日益精进而融会贯通。


清顺治三年,二十三岁的慕天颜在乡试中中举。其后,又继续奋进,于顺治十二年,中乙未科进士,位列三甲第一九二名,成为千百万学子中的佼佼者。


顺治十三年,在吏部观政考核合格后,慕天颜被铨选签分,任浙江钱塘县知县,由此开启了他少年时远大政治抱负的漫长实践之路。


慕天颜骨子里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佛家的悲悯思想使他勤政爱民,革除积弊,尽力减轻百姓负担。七年间,使钱塘百姓生活得以提高,民风大为改观。在钱塘任上,曾任浙江乡试考官,他慧眼识英才,选拔出后来很有成就的钱钰、宋嗣京等。在他职权范围,慕天颜尽心尽力做好这一切,不忘初心和理想。而这些,也只是他学有所成而小试牛刀的开始,是政治理想与抱负实践的起点,更大的舞台在等待他。从知县而起,胸怀筹济苍生宏愿与经邦治世之才的慕天颜,将一步步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身作局,走进独属于他的“民本”政治道场。


二、宦途忠孝两无愧


康熙三年,慕天颜因在钱塘县令任上政绩卓著,被提拔为开封府同知。未及到任,其父慕忠于该年夏天去世,慕天颜遂丁忧返回静宁守孝。守孝期间,仍不忘职责,关心治地文化教化。在家守制的二十七个月,慕天颜一方面在家恪尽守孝之责,每日素餐简食,亲自教导子侄,悉心培育,诸孝身体力行。另一方面,关心静宁地方,作为乡贤,支持地方义不容辞,积极与地方官配合,出资捐助,兴学校,修水利。


康熙五年,任广西南宁府同知。八个月后,又升任福建兴化府知府。


后来,在继母景氏过世后,慕天颜即刻报告上司,准备回家守孝。但由于此时江南政务繁杂,急需治理,更由于慕天颜卓越的治理才干,经江南江西总督麻勒吉、江宁巡抚马祜联名上疏请求留任,康熙帝下旨夺情留任,令慕天颜在官守制。在忠孝不能两全的现实面前,一方面是母亲过世的泣血哀痛与守庐奠思的尽孝道,另一方面是江南水灾、饥荒等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等待救治的刻不容缓。慕天颜不再在上书坚持丁忧归家,而是选择留下来,化心中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救治地方百姓的动力,“单骑出郭数里,遍历村坞,问民疾苦”,详细查勘水灾及灾民情况,疏通河道,捐资赈灾,设粥施救灾民。同时招募受灾百姓参与工程建设,以工代赈,使受灾百姓有了恢复经济的保障。闽浙总督刘兆麟曾向康熙帝上疏道:“天颜旧治钱塘,多惠政,士民至今思之。”在兴华府任上,他诸事无不“殚心经理”。


对于孝道,慕天颜始终牢记为人之子的本分与担当,后来他上书请求对嘉奖割股疗亲的顾风俦,颁给“孝德可风”的匾额;对孝子江大淅与其妻王氏孝奉翁姑,给予“双孝匾”;对夫亡抚侄、送别两代的黄明伦妻沈氏,嘉奖“贞操风世”旌额,并为其修建牌坊。


如慕天颜所言:“人能以大匡之心为心,持是颂而兢兢奉行,则事君必为公忠正直之臣,牧民必为廉明慈惠之吏,居家必为孝子、为悌弟,处世必为信友、为端士焉。”沉浮宦海的慕天颜,始终不忘初心、用他务实的行动和才干诠释了对忠孝信悌的儒家理论的自我实践,其品操德才,获得了世人的赞誉。


三、闽海平波筹海略


在慕天颜任福建兴化府知府之时,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继茂荼毒地方,横征暴敛,干涉地方事务。慕天颜灵活处理藩王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极力为地方争取利益,使地方少受祸害。缉拿在兴化府境扰乱地方的靖南王耿精忠部下陈智生等,严厉惩罚,肃清余毒。


在恢复经济的同时,慕天颜敏锐地看到国家将对台湾用兵,积极进行军事设施的建设,修建诸多沿海台寨、修葺战船,潜心研究台海局势,进行台湾投诚军民的安置工作,为收复台湾做自己力所可及的准备。


康熙八年七月,钦差大臣、刑部尚书明珠等到福建会商赴台招抚事宜。慕天颜独到的台海见解让明珠极为赞赏:“公真奇才也!赴台招抚,非君无可使者。”特例请加慕天颜太常寺卿衔,以正使身份奉康熙帝诏书出海出使台湾,招抚郑经。七月初,慕天颜一行抵达台湾,进行招抚谈判。对于双方的政治分歧,慕天颜晓以利害和民族大义,他指出:“公等偏安一隅,正如鱼游釜中”“公等之祖先父兄,皆我中国之臣民,岂有中国臣民之子孙,而不隶我版籍?”此次和谈,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在数次辩论交锋中,慕天颜已经从政治学理上瓦解了中华遗民妄图孤悬海外的理论基础,使得台湾方面有所心动。在此后的泉州谈判中,双方因会面的主宾礼仪而相持不下,慕天颜提出在文庙举行谈判的折中办法,化解僵局。后,慕天颜再次奉诏前往台湾进行招降,虽谈判无果,但“台湾之知向化,实由此始”。


两次赴台,慕天颜详细记录台海岛屿、要塞、里程,手绘地图,献于朝廷。又上疏提出了“五寨”“五游”的海防战略部署构想,为后来的施琅收复台湾提供了前期的军情和方略支持。在平定三藩时,慕天颜督造战船,他考虑到以后台海战争的需要,建议按照海战规格建造战舰,得到康熙帝“实心任事”“才品优长”的赞赏。对于当年之事,翰林院编修叶方蔼在《赠慕鹤鸣方伯尝使海外受岛帅降》一诗中赞颂道:“早闻儒术振关西,闽海还看靖鼓鼙。岛上降王捧马足,道旁垂白卧车泥。共推雅操南金并,真仰高名北斗齐。今日属公分陕事,可教江左慰残黎。”


四、革除弊政养民生


早在康熙九年,慕天颜升任江苏布政使,管理江苏钱粮事务。江苏素称“天下财赋半江南”,但此时却因官场腐败、豪强兼并,财政乱象丛生,弊政种种。慕天颜到任后,即循序渐进着手处理地方弊政。上《地方之敝坏日甚等事》文,报告江苏巡抚,提出解决“苏、松浮粮一事”。又清查康熙元年至八年钱粮,查明“每年奏销民欠四五六十万不等,而挪混缺额又共二百余万”,即行“首革耗蠹,次劝垦耕”。后因其钱粮交代,账目清楚,受康熙帝嘉奖,被立为以后布政使交代的范式。


在康熙十三年,慕天颜进京觐见康熙帝,就提出了《淮扬涸田宽征》《请除荒坍田粮》《请减浮粮额数》《永行均田均役》《选用守令能员》等入觐八疏,特别对其中的《永行均田均役》,请求“遍行全省,且勒石永遵。”这是因为,慕天颜身在基层,对官场积弊,百姓疾苦已经有很深的了解,并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解决症结的思路和方法。限于权位的关系,这些大多未能予以实施。


康熙十五年,慕天颜升任江宁巡抚,独当一面主政一方,对自己的政治理念,有了完全施展的可能。面对严重水灾和百姓困境再次连上《请蠲山高等属灾田钱粮》《淮扬涸田宽征》两疏,请求革除弊政,与民休养生息。因任上节省钱粮甚多,受到加一级的考绩奖励。后来又陆续上几十道奏疏,其内容涉及“缓征淹田钱粮”“清丈芦课”“蠲免荒田逃丁”“清丈田地”“蠲停淹田丁粮”“缓征灾田漕粮”“蠲缓旧欠钱粮”“公平斗斛兑换”“红白米兼收”等。通过清丈土地,抑制豪强,宽涸蠲逃,除荒坍,均田均役,公平兑换,清理浮粮和包赔等一系列弊政,在缓征减蠲之下,百姓和地方减轻了赋税负担,轻装上阵,为江南经济的恢复打通了快车道。


慕天颜打击贪腐,追赔历年坏账。如在康熙二十三年湖北巡抚任上弹劾湖北丁忧布政使徐惺侵挪钱粮。慕天颜又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建设意见,如在《地震条陈兴革事宜》一疏种提出“恤灾蠲漕”“难民酌定赎价”等灾后应急应对建议。还有《请改侵挪犯属定例》《请销沉滞驳赔积案》等“安民八疏”。其中有些建议以“永例”的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使江南其他地方百姓受惠历世不衰。


五、治河道再造江南


自古天灾,以旱魃水患为惨烈,而江南尤以水患严重,治河是历代地方治理的第一要务。江南地区河道淤塞严重,每逢梅雨季节,洪水倒灌苏州、松江等地,农田被淹者十之七八。民间有“吴淞不畅,江南必荒”的歌谣。


早在康熙九年,慕天颜任江苏布政使时,就向江宁巡抚马祜上呈《疏河救荒议略》,提出次第开浚刘河、吴淞江的实施方案,并主持疏浚刘河水道的事宜。慕天颜亲往覆勘河情,划分段界,议定夫工、银两实数,安排任务。


康熙十年,在刘河淤道浚通,刘河、吴淞江筑堤工程竣工后,慕天颜又上呈关于疏浚吴淞江规划的详文,打算彻底治理刘河、吴淞江。驻守工地,日夜监修,历时四个月,吴淞江疏河完工。期间,又开浚了太湖周边水道。


康熙十九年,加兵部右侍郎的慕天颜看到白茆孟河一带水沉田地日益严重,决心根治水患,开始制作《开浚白茆孟河条约》,这个条约从前期规划到浚河、募夫、建闸,再到豁粮等,共计十六项,十分详细。经过积极筹备,终于在康熙二十年,白茆孟河开浚工程开工。经过两个多月的建设,于六月完工。因时值农忙,请求准予推迟建造闸座,在康熙二十一年,被罢官后,仍关心河道,上疏《吴淞刘河白茆孟渎善后事宜》。


慕天颜规划设计的治河集泄洪与蓄水一体,经其治理,江苏数郡均未受灾害影响,如慕天颜所言“旱潦无虞”。四大河道疏浚后,江南水患锐减,苏州、松江等地农田年均增产,地方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慕天颜在吴地前后达十四年之久,及其离任时司库存银达一百三十万两,比到任之初增长了近百倍。


慕天颜十年之内,动用数百万人力,巨大财力,又以工代赈,运筹帷幄,其浚通四大河道一百六十余里,三十一万土方,其工程之高、效率之高、效力之好,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时人称道的明代夏原吉疏通吴淞、刘河、白茆,而白茆河不久即又淤塞;海瑞疏通白茆终因严酷用法而未能完成。


直至二百年后,林则徐任职江苏,修浚三江,感叹慕天颜之大才。慕天颜治河之功惠泽吴地数百年,“吴人感公之德,百数十年弗衰。”


六、贵州草创惠民生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六十一岁的慕天颜调任贵州巡抚。当时贵州径由三藩之乱归属中央,也是陆续平定云南吴三桂的桥头堡。一方面,民生凋敝,经济破坏,如慕天颜所言“黔地荒残,官斯土者,几至��粥不给,甚有身殁而无以为殓,臣目击而心伤之”;另一方面又为平乱之要冲,疲于应付往来繁巨差役。在此情景下,慕天颜审时度势,经过数月的基层调研、幕府筹划,于康熙二十四年七月逐步开始了贵州的草创奠基。首先,他组织班底,成立建设策划与统筹指挥团队。再次,抽调府县精兵强将,组成行动团队。


贵州地广人稀,山岭崇峻,又土汉混杂,慕天颜组织人员走访地方、详斟绘制,最终绘成贵州省地图,有总图一幅,府图十二幅,并附“地方山川名目、历代沿革、道里数目、城池丈尺、古迹名胜出处源委”等图说。这是清初从汉军藩镇手中收回贵州之后的首次地理勘查与交代,显示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和完整。


与此同时,慕天颜在经济上又进行田地人口民赋的清丈工作。上报贵州的人口、土地与财政状况,上交钱粮销册页。清理出“实在征差人丁”一万三千五石零八人,“征丁差银”五千七百七十二两四钱一分零,新增额外“征拆实丁”一百八十八丁,“新垦带派增银”二百一十一两八千八分零;同时也清查出因“养廉养马苗占沙压”而产生的“失额田”一千八百一十亩。这些最基础的工作,使慕天颜初步掌握了贵州的人口与土地状况,为之后实际的治理与进一步的规划打下基础。清理冗账,裁减驿站马匹马夫数次上疏,极力争取,最终得以修订贵州盐法,议定盐价,让利于民。蠲免旧欠,减轻包袝。


在政治上,慕天颜积极革除弊政,会商湖贵两省新任巡抚,解决由贵州代买代办湖南粮饷的垫赔弊政。对于地方驻军饷粮,因贵州财政仅够地方运转,而外省预拨协饷往往逾期,导致营兵穷困潦倒。慕天颜提出预拨饷银,可达到按月支付,以安定军心,并请求将此设为黔饷定例,来筹措资金。清代官员包赔制度严峻,这又转嫁于百姓。军马价格昂贵,数量巨大。慕天颜不惜冒渎天威,极力争取,陈叙贵州“黔山崎岖,百倍于他处”,转运军马实属不易,请求革除贵州积年的军马死亡包赔制度,并援引云南赔马豁免先例,使“寒员顶戴天慈,知所策励”“地方人民,亦叨爱养之休矣。”因贵州部分地方归并调整,从实际出发需重新改并州设官分职。慕天颜提出酌改旧制,裁汰军卫土司改并州县管理,并裁府改州,道员兼摄辖制使之“庶于边疆有裨”。


慕天颜任用贤能,惩治贪腐。更重视地方文教,上《颁赐贵省学宫疏》《请复优免廪粮》疏,恢复全贵州廪生薪金,从精神与经济上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在慕天颜的治理下,百姓负担有所减轻,一切从最初草创到大有规制,经济文化逐渐恢复发展。


七、持守民本遭革职


慕天颜宦游官场几十年,经历了“二起二落”,这中的起落不无与其性情才干有关,更与他骨子里的民本思想有关,可以说成也民本,败也民本。


“一起一落”。康熙六年,慕天颜由知县升福建兴化府知府,可以说由掌管一县的知县到掌管数州县的知府,其权能和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古代进士出身,止步于知县者为常态。后数年间连连升任江苏布政使、江宁巡抚。至康熙二十年,晋光禄大夫,正一品衔。同年,因京口驻防参领马崇骏等人参告康熙十三、十四年米豆奏销浮冒。先被降级,后罢任。


“二起二落”。康熙二十三年,慕天颜被起复为湖北巡抚。后又任贵州巡抚,康熙二十六年,升漕运总督,统辖七省漕运。康熙二十七年,因与靳辅治河之争,触怒康熙帝,被革职。


后,康熙帝感念慕天颜劳苦功高,特赦回家。出狱后,由家人护送由京城返回故里静宁。后因旧患痰疾复发,慕天颜在家人劝说下寓居气候湿润的苏州疗养。闲暇之时,慕天颜阅读佛经,翻看典籍,他已经看淡了个人的荣辱,为自己当初因坚持民本思想而被康熙帝厌恶为“市恩与民”的初心和行为,从未产生过后悔,他无愧于少年时的政治理想,他的一生,一幕幕如在眼前闪过。康熙三十五年四月十五日,七十三岁的慕天颜卒于苏州寓所。苏州百姓闻知慕天颜去世,感念治理吴地之功,吊唁设奠络绎不绝。听闻将按照慕天颜的遗愿归葬静宁故里,“吴父老感旧恩,环泣赴上官”,乞求留葬于苏州。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慕天颜葬于苏州太湖之滨的穹窿山麓,在他奋斗过十四年的第二故乡长眠。慕天颜由湖北调任贵州,“楚人罢市三日,撵石拒道不得进”,乞留“累月而止”。等到慕天颜殁于吴地,吴人乞留葬于吴地。


关于慕天颜,其是非功过,不以帝王喜恶而论,他终不会被历史所埋没。雍正版《重修扬州府志》评其:“仁心善政,至今传颂不衰。”而在其身后二百年,同地任官的林则徐对慕天颜评价极高,对其修建的至今百姓受惠民生工程大为赞赏。更为重要的是其惠政遗风影响留在了百姓心中。


八、名臣身后德范存


慕天颜官至总督,为封疆大吏,是静宁明清以来仕宦之途上的佼佼者,迄今无人超越。


在进士出身做县官起步、止步为常态的时代,慕天颜登峰造极,官至漕运总督,位极朝廷重臣,与其优良的品德有莫大的关系,也与静宁人自古以来的实诚质朴有关。


慕天颜是一位身受儒佛思想影响深刻的士大夫,一方面深受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深刻影响,不施苛政,宽以待民;另一方面又受佛家影响,时时悯民,体恤民情。这一方面造就了慕天颜的善政使其能一步步走向重臣封疆大吏之位,另一方面孟子的思想在专制强化的清代为统治者所不喜。因“市恩于民”的嫌隙,终使慕天颜在康熙帝手中落得下狱落职的惨淡下场。


能臣干吏的慕天颜自认“冰兢精白”,问心无愧于初心理想和天地良心。慕天颜严格遵守儒家信条,洁身自好,并以之教育后代,提出了为人之“廉”“恕”“谦“明”“勤”“俭”六条准则。廉即不贪财,不欲致富,不得妄财;恕即“不至生中枉死,宁于法外施仁”;谦受益,谦则上进;明即清净澄明,摒弃贪淫之念物欲之情,如赤日当空、如止水鉴物;勤能补拙,勤可成大事。俭能清心少欲,俭可以养德保命。如此能够持守,“可以报君,可以恤民,可以齐家,可以保身”。而这应是做人之本分,对于后辈,慕天颜教导“吾愿尔辈,时时勉勉,事事兢兢,须念为父者十年灯火,两榜科名,而举步不敢存一点刻薄、嗜一分货利、贪一时骄惰,驰驱王事,力瘁心枯,今日从心田上积得分毫,尔辈受用无尽”。慕天颜的德范既有古之先贤的遗风,又有陇上文化中慷慨任气、耿直朴实的“秦风”底色。其言传之身教,后世受益匪浅。


康熙朝博学鸿科进士蔡方炳评价慕天颜:“起百年之废坠,定万世之章程,剔豪蠹积岁之欺蒙,豁兆姓无穷之赔累,造福一方,泽流千祀。”康熙四十七年,慕天颜入祀苏州文庙东的名宦祠。苏州士绅又在山塘井亭街建慕公祠专门祭祀慕天颜。


四百年前,慕天颜以“冰兢精白”之名镌刻青史;今天,他的精神遗产如穿越时空的星辰,依然在华夏大地上闪耀着启示之光。


尾、乡贤遗风启后世


林则徐总结了慕天颜的九大功绩:“治淮黄也,疏水利也,请蠲债也,减浮粮也,除荒坍也,宽涸田也,均田役也,停捐例也。”慕天颜获得民众的民心,获得为政者的赞赏,是对他政治才干和个人修为的认可。他是民本思想在清代典型代表的继承者,他留给了后世丰厚的政治、文化和精神遗产。


道光版林则徐《慕中丞集》序言手稿


慕天颜的政治遗产,善政为民,以民为本。慕天颜每到地方,即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兴建公共设施,复兴文化教育,积极改善民生、文化教育和发展经济,百姓受惠良久。慕天颜的屡次起落,显示了慕天颜性情是质朴和实干家的一面,不善于左右逢源、揣摩上意,其政治立场和出发点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的践行,特别是浓厚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在古代是非常难能可贵和弥足珍稀。


慕天颜的文化遗产,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优良的家风、优秀的家学,严格的教育,成就了慕天颜子慕琛,慕天颜孙慕泰生、慕豫生,慕天颜曾孙慕鏊“一门五进士”的伟业,官运历康熙、雍正、嘉庆数朝而不衰。数辈登科甲第者达三十六人,造就了名动陇上的簪缨世家。


慕天颜的精神遗产,不忘初心、坚守不渝的民本思想的执政理念。慕天颜为官几十年,在几百道奏疏中,将为民善政,为政勤廉,字字珠玑显现出来。康熙朝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宋宜德说:“公之奏疏,无一非国计民生之要。沐膏泽者,岂惟三吴黔楚而已耶?”翰林院侍讲学士允肃说慕天颜:“有利必兴,有害必去,休养生息,惟恐或遗。”华亭名士曹家驹言:“慕公一疏,寝贪夫溪壑之源,束才士蹶张之气,意良深矣。”江南名士蒋之逵说:“血泪淋漓,观者无不感入心脾也。”他以民为本,多次请求蠲免苛捐杂税,与民生息,使康熙帝认为他“市恩于民”,这在雷霆雨露均是恩典的皇权时代,一不小心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慕天颜最后被革职查办,终未起复。对于官场来说,他似乎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固守民本,他失去了君王的一时的喜好,而未获得应有的尊荣。但是,他又是一位胜利的英雄,敢于在权力的夹缝为民争利,而得到了民众数百年间的盛赞。慕天颜以浓厚的民本思想而不惜自己的官帽和政治前途,体现了慕天颜自始至终的政治初心,这给当代为政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乡贤早已历史地存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需要激活他们的文化和精神,唤醒我们对乡邦文化的觉醒,汲取有益于今日我们的养分,将乡贤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


慕天颜一族


参考文献:《慕天颜集》《乡贤慕天颜》《慕氏家谱》《吴郡名贤图传赞》《台湾外记》、同治《苏州府志》、嘉庆《直隶太仓州志》《静宁新县志》《钱塘县志》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