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之名,始于元代,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边寨”首字,取平静安宁之意。考其沿革,甚为悠久。相传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古成纪城遗址在县境南部治平乡刘河村与李店镇五方河村之间。商周之际为戎羌之地,相传威戎川曾建有戎都,西周时为犬戎所居。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秦国势力到达县境。
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置陇西郡,县境属之。县境内的成纪县,设置时间不见记载。据古城内出土文物考证,建城时间不晚于战国,为县始见于西汉初,疑是秦县。
汉高祖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十一月,置阿阳县(治在今县城南城川乡)。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置天水郡(郡治平襄,在今通渭县境)。县境南部有成纪县,北部有阿阳县,均属天水郡。新莽天凤六年(公元14年),改天水郡为镇戎郡,又分置阿阳郡,治成纪,后又复旧制。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为汉阳郡,成纪、阿阳属汉阳郡。建安十八年(213),省凉州郡并入雍州。阿阳、成纪属雍州汉阳郡。
三国曹魏时,阿阳属广魏郡,成纪属天水郡。
西晋泰始中,置秦州。改广魏郡为略阳郡,省阿阳县,其境属秦州略阳郡。成纪仍属秦州天水郡。
东晋十六国时,成纪县仍存,隶秦州天水郡,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北魏废。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复置阿阳县,属秦州略阳郡。北周复置成纪县,属秦州天水郡。
隋初,废阿阳县。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置州,成纪属秦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并省诸州,寻又改州为郡。成纪属天水郡。
唐高祖武德初,改郡为州,沿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统军戎。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成纪县属秦州都督府。贞观年间,县北部属陇右牧监牧使南使管辖的牧地(南使城故址在今县南城川乡吕家河村东)。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成纪县治由小坑川(今静宁治平)移治显亲川(今属秦安)。肃宗宝应元年(762),今县境陷于吐蕃,历五代直至北宋前期。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于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静边寨。仁宗庆历三年(1043),静边寨属泾原路德顺军管辖。英宗治平四年(1067),增置治平寨(今治平乡刘河村),隶德顺军。哲宗元祐八年(1093),以外底堡(今静宁县城)置陇干县,德顺军治移徙于此。绍圣四年(1097),筑威戎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金兵占领德顺军。绍兴九年(1139),宋金议和,德顺军又为宋地。绍兴十年(1140),德顺军复陷于金。
金世宗大定年间,改静边寨为静边县,寻复为寨。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升德顺军为州,属熙秦路。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改德顺州隶凤翔路。宣宗贞祐四年(1216)四月,升为防御州。十月升为节镇州,军曰陇安。领陇平(即宋之陇干)、水洛、威戎、治平、隆德、通边6县,静边、得胜、安宁、怀远4寨及中安堡。期间,西宁州曾领过治平县,不久又归德顺州、陇安军。今县境内置陇平、治平、威戎3县。
元初,废陇安军仍为德顺州。并治平、威戎、水洛3县入陇干。成宗大德八年(1304),省陇干县入德顺州,寻又改德顺州为静宁州。属陕西行省巩昌路。领隆德县。
明初,静宁州领隆德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洪武八年(1375)三月,降庄浪州为县,隶静宁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隆德县改隶平凉府,静宁州只领庄浪县。
清顺治五年(1648),庄浪县直隶平凉府,此后静宁州无领县。康熙七年(1668),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府。
民国2年(1913),改静宁州为县,隶属泾原道。15年(1926),直隶甘肃省。25年(1936),属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8月6日,静宁解放,隶属定西分区。1950年5月25日改隶平凉专区(地区)。2002年6月,平凉地区改设为正地级平凉市,静宁县隶属平凉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