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9-28 09:19 来源:政府办 作者:政府办
2023年,是三年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面对经济承压运行和各类风险挑战,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县“4556”发展思路,统筹协调、精准发力、克难奋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迈出了新步伐。
一、紧扣目标任务,经济运行承压稳增。始终保持一以贯之促发展、加力提效稳经济的精神干劲,主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类风险挑战,全面落实国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经济运行调度工作机制,紧盯主要指标,科学预警研判,2023年一季度GDP增速全市第2,二、三、四季度连续保持全市第1,获得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05亿元,增长7.1%;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区,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苹果)、全国果业高质量发展共建县、全国首批县域商业“领跑县”、省级流通服务示范县,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静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坚持项目为王,发展基础加力巩固。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突破年”“引大引强引头部”等行动,聚焦国省投资导向深谋划、勤对接,争取各级各类资金55.26亿元,实施重点项目328项481.1亿元,较2022年净增48项6.3亿元,为历年之最、全市第一。全面落实项目工作“4+2”“五张清单”等机制,城区净水厂、甘四公路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G566线闫庙至静宁段开工建设,甘渭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城乡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纵深推进归雁工程,新设省外招商联络站6处,赴上海、山东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15场次,引进中国华能、中国医药2家“世界500强”企业,实施招商引资项目81项,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51.91亿元、增长35.23%,项目数量、签约总额、到位资金均创新高。
三、推进链式发展,重点产业提质增效。聚焦“农业优先型”和“工业主导型”发展定位,梯次推进6大产业链延链聚合、集群发展。现代农业扩量提标,突出苹果首位产业,坚持“三化”并进、“三品”齐抓,2023年苹果产量达到106.8万吨、实现产值70.5亿元,深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持续擦亮“静宁苹果”名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80.9亿元。畜牧产业扩围增量,肉牛饲养量达到18.7万头、出栏7.5万头。蔬菜产业扩量提标,种植面积9.5万亩、产量13.5万吨。工业产业提速竞进,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编制完成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了“一区三园三辐射”发展布局,新入园企业36户,总数达到155户,产值突破14亿元。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0项22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户、“专精特新”企业8户,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县财政列支150万元线上线下多元促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4亿元,增长9.1%。出口创汇继续领跑全市,全年出口额2.23亿元、增长18.56%。落实税收优惠1.33亿元,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12.38亿元、新增经营主体3456户。实施文旅康养项目14项4.15亿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5条,旅游综合收入20.7亿元、增长22.7%。
四、强化统筹融合,城乡发展一体推进。牢固树立人民城市理念,突出建管并重、内外兼修推进城市更新,实施重点项目69项,东环路全面贯通,“一街九巷”焕发新颜,11栋老旧小区换装升级,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成纪文化广场成为静宁“新地标”,体育馆、南河绿地运动健身长廊加快建设,供暖供气、公园公厕、智慧停车等市政功能更加完善,群众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借鉴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打造清洁村庄238个,精心抓建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33个,硬化村组道路121公里、巷道38万平方米,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04户,自来水入户改造5821户,改造户厕9700座。我县荣获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和财政支农重点工作激励奖励县。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拆除违建6.7万平方米,线缆入地9公里,整治规范商户2600家,79个“三无”小区实现托管服务,统筹实施雨污分流、街区道路、绿化美化等基础工程,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五、加大民生投入,群众福祉不断增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财政总支出的86.7%。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市县列23件为民实事高质量办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第四幼儿园、新城小学教学楼建成投用,新建改造校舍4.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园位2070个,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普惠托育中心、亚定点医院传染病住院楼等项目进展顺利,县医院跻身全国500强县级医院,县乡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就业创业全面加强,发放创业贷款6932万元,新增城镇就业4268人,输转城乡劳动力9.62万人,创劳务收入29.66亿元,“静宁果农”荣获“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多层次推进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养老医保等政策提标扩面,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88亿元,深入推进“结对关爱·爱心静宁”工程,民生兜底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六、牢树底线思维,安全发展更加坚固。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四圈管理”,2470户1.05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风险消除率68.35%。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自然资源领域问题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07.19万亩,总产量27.25万吨。全面清理摸排政府债务,纳入台账管理的中小企业欠款全面清零,全口径债务率保持在绿色等级。稳步推进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清收,不良贷款同比减少3881万元。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省级评审,全市首例EOD项目转入融资实施阶段,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级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清零,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事项严办快改。大力开展砂石资源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列支真金白银完成仁大河、甘沟河、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完成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成功案例。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平安静宁建设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初评,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实现“三连冠”。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够仍是最大的县情实际。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链条偏短偏散,财政底子较为薄弱的问题还很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质量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社会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一定正视差距,不断改进工作,在解决问题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全县“4556”发展思路为统揽,把牢“农业优先型+工业主导型”发展定位,聚焦“两集群两基地”目标,全力拼经济、强支撑、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聚力打造全省中东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