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静宁 > 成纪名人

李世民

发布日期:2019-02-20 16:14 来源:县志办

分享到: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其母窦氏,北周贵族窦毅之女,为李渊元妃,追封为太穆皇后。世民生得姿容奇伟,为人聪明英武,少年时即有大志。

  大业十一年(615)八月,隋炀帝北巡,突厥围之于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炀帝在重围中用一方木头拴着诏书,投入汾水顺流而下,募救兵来赴援。李世民当时才十六岁,随即应募前往,投在将军云定兴营下,对定兴说:“敌人之所以胆敢围我天子,是他们以为无兵救援的缘故。现在应当分散部队,循序渐进,前后拉开数十里,然后虚张声势,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救兵大至,这样不用进击,就可吓退敌人。如其不然,使敌知我虚实,那么胜败就未可预料了”。定兴依其计而行。军至崞县(今山西原平市)时,突厥候骑哨兵远远望见隋军救兵到来,前后络绎不绝,果然驰告始毕可汗说:“好多救兵来了!”遂引兵退去。李渊击历山飞时,陷入包围中,世民率轻骑驰入重围,救父脱险,挺身奋击,大破历山飞。

  此时天下已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世民看到隋朝将亡,就散财养士,屈节待人,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都因事亡命,躲藏在世民家中。世民又与晋阳县令刘文静交情深厚,文静因李密造反受牵连下狱,世民趁夜到狱中去见文静,和他密谋共举大事。当时百姓多因避乱逃入晋阳城,城中住着几万人,文静已任晋阳令多年,基础牢固,人又豪杰,因共部署。二人商议已定,又通过裴寂告诉李渊。李渊终于答应了。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创建大将军府。世民率兵攻略西河郡(今山西汾阳一带),斩其郡丞高德儒,拜右领军大都督。唐兵西进,将至霍邑(今山西霍县)时,遇到久雨天气,军粮将尽,李渊打算撤兵回太原。世民进谏说:“义师是为天下而起的,应当直入咸阳(指长安),号令天下。现在撤兵退守一城,就如同贼寇了。”李渊不听。世民急得在营门外直哭,李渊吃了一惊,召之来问,世民回答道:“如果撤兵,其结果是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感到悲痛啊。”李渊顿悟说:“起事者是你,成败就靠你了。”此时左路军已先东返,世民立即与其兄建成分头去追。夜半时分,世民迷失道路,误入山谷,丢掉战马,徒步赶上左路军,就和他们一起回来了。李渊率师连夜兼程前进,未及天明兵至霍邑。

  此时隋军勇将宋老生驻兵霍邑,坚守不出,世民引数骑直抵城下,举鞭指麾,好象将要围城似的。老生被激怒,领兵出城,背城列阵。李渊率建成之兵居其东,世民及柴绍之兵居其南,老生兵攻东阵,建成临阵落马,老生乘势掩击,李渊军退却。世民从南原奔驰下山坡,分兵两翼包抄,将老生军一断为二,反攻其背,老生兵败而逃,世民追而斩之。唐军乘胜开往泾阳(今西安市附近),击破胡人刘鹞子。遂攻长安,世民列兵于金城坊,攻其西北,一战而克。义宁元年(617)十一月,唐王李渊封世民为光禄大夫、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食邑万户。此时西秦霸王薛举进攻扶风,世民击败之,斩首万余级,遂略地至陇右。二年(618)春,世民为右路军元帅,改封赵国公,率兵十万攻东都(洛阳),与王世充交兵,不克而还,退兵途中,设三伏于三王陵,败隋将段达兵万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薛举攻泾州,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世民有病,唐军为薛举所败。八月,世民病愈,又进兵于高城(在今甘肃宁县),与薛举相持六十余日。不久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率众求战,世民按兵不动。相持既久,仁杲粮尽,众稍离叛,世民说:“可以进攻了!”即遣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在今陕西长武县北)设置栅栏,以诱薛军。仁杲遣其将宗罗睺攻击梁实,世民遣将军庞玉领兵救援,庞玉几乎兵败时,世民率兵出其后,大败宗罗睺,乘势追至城下,仁杲出城投降。秦王世民还师,高祖遣李密驰传劳军于豳州(今陕西彬县)。李密来见世民,不敢仰视,回来称叹道:“真英主啊!”世民献捷于太庙,拜右武侯大将军、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诏蒲、陕、河北诸总管兵皆受其节度。

  二年(619)正月,秦王世民镇长春宫,进拜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此时,刘武周居并州,宋金刚陷沧州,王行本据蒲州,而夏县人吕崇茂杀县令以应武周。河东危急,高祖感到恐惧,诏命诸将放弃河东,退守关中。秦王世民以为不可弃,请求派兵三万前往破敌。高祖于是尽发关中兵予秦王。十一月,出龙门关,屯于柏壁。

  三年(620)四月,秦王败宋金刚于柏壁。金刚逃往介州(治在今山西介休县),世民追击,一昼夜驰二百里,宿于雀鼠谷之西原。军士皆饥,世民两天未进食,行至浩州才得食,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都来投降了,刘武周败奔突厥,后为突厥所杀。其将杨伏念举并州来降。高祖遣萧瑀到军中拜秦王世民为益州(今四川成都平原)道行台、尚书令。七月,进讨王世充,败之于北邙(在河南洛阳东北)。

  四年(621)二月,窦建德率兵十万增援王世充,三月,秦王世民大败建德于虎牢,五月,秦王破俘建德,逼降世充,消灭夏、郑政权,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六月凯旋而归,秦王身穿金甲,列铁骑一万、介士三万,前鼓后吹,献俘于太庙。高祖称赞秦王功高,古官号不能相称,乃加号“天策上将军,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以上,增邑至三万户,赐衮冕、金辂、双璧、黄金六千斤,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护卫四十人,开府置官属。

  五年(622)正月,秦王讨刘黑闼于洺州(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三月,秦王大破刘黑闼,黑闼败奔突厥,不久联合颉利可汗反攻代州,占据山东。高祖因黑闼降而复反,大怒,命太子建成出兵,欲取山东十五岁以上男子尽活埋,驱其小弱妇女来充实关中。秦王切谏,以为不能这样做,遂止。加拜秦王世民为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七年(624)八月,突厥寇边,连营南下,秦王世民御之于豳州,身随百骑与其突利可汗相语结盟而去,秦王遣人出使突厥。

  八年(625),秦王进位中书令。当初高祖起兵太原,非其本意,而大事实出于世民,待到取得天下,扫平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秦王功益高,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知世民终不肯为人下,深恐被取而代之,就与齐王元吉谋害秦王世民,事犹未发。

  九年(626)六月四日,秦王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逼高祖李渊退位。八月,秦王称帝,是为唐太宗。高祖自称太上皇。太宗大赦天下,释放流人,赐封百官,减免租役,民八十岁以上赐粟帛,百岁加版授(授予官衔),释放宫女三千余人。立妃长孙氏为皇后。是月,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大举南下,率兵至渭水便桥北,遣人入见;太宗诣渭上,责颉利负约;颉利请和,结盟而去。

  太宗即位后,次年(627)改元贞观,与群臣接受亡隋的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进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出现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当时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贤相,知人善任,进忠贤,退奸佞,朝政清明;太宗虚怀纳谏,以魏徵为代表的一些大臣能够面折廷诤,指陈利弊,避免和纠正了不少错误;制定刑律,以轻代重,君臣执法不避权贵;重视吏治,慎择刺史,严惩贪官污吏;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纵鹰犬,罢贡献,节俭自持,力戒奢淫,二十年间风俗淳朴;修撰《贞观氏族志》,以抑制山东旧士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成了“胡越一家”的盛况,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通过上述政策和措施,贞观时期形成了连年丰收、谷价低廉、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繁荣状况。

  贞观四年(630),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635),李靖等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640),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麴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妥善安置,“爱之如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局面。十五年(641)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太宗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开明皇帝和杰出政治家,以其博大的胸怀和卓越的才能,开创了“大唐盛世”,留下了千古美谈。但其亲征高丽的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遗恨终生。

  太宗初立长子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泰,承乾由此产生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太宗为防止兄弟仇杀的历史悲剧再度重演,贬魏王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唐太宗的善于纳谏和从善如流,以及贞观中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即使到了今天,也是非常值得人们研究和借鉴的。他的第一谏臣魏徵足智多谋,善于进谏,能见人之所未见,而言人之所难言,他的许多意见和建议都为太宗所接受和采纳,为贞观治世的形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魏徵死后,唐太宗痛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二十三年(649)四月,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五月,太宗逝于含风殿,终年五十一岁。葬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