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2893/2017-0705163056
所属主题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发布机构
静宁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
2017-07-05
文号
废止日期

静宁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静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及省市驻静各单位:

现将《静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静宁县人民政府

2016627

静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51230日静宁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静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静宁县委关于制定静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按照“城镇工贸、南部果菜、北部畜薯”的区域布局,做大做强果品、包装材料、现代物流三大产业,突出基础设施、城镇建设、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基本实现两位数增长,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5.15亿元,年均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16.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2.4亿元,年均增长21.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3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9亿元,年均增长15.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667元、5973元,年均增长11.7%17.4%。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指标较“十一五”末实现了翻番。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渐趋合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9.63327.4调整到2015年的36.324.639.1。每年新植补植果园10万亩以上,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00万亩,果品产量68万吨、产值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4%18.5% ,实现了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目标。畜禽饲养量达到258万头(只),增长25.1%,实现产值2.9亿元,成为西北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旱作农业和瓜菜种植面积保持在85万亩和1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1.3万吨。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04项,完成投资39.45亿元。包装产业迅速发展,荣获“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称号,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8.7%。电子商务蓬勃兴起,“三园两平台一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物流、商贸、旅游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65亿元。

(三)基础条件逐步夯实,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扎实推进“3341”项目工程,实施重点基础建设项目159项,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加速改善。建成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完成庙堡水源地切换,有效保障了城区居民饮水安全。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5处,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7.9%,比2010年提高了35.8个百分点,解决了16.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李店110千伏变电站,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12.4公里,用电量由1.3亿千瓦提高到2.1亿千瓦,电力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新建3G4G通讯基站681个,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7.2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9万户。成功争取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建成静庄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新修桥梁14座,硬化通村道路20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县城西展建设初步成型,中心城区改造加快推进,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9公里、管网49公里,新修保障性住房4440套,开发商住楼125121万平方米,县城规模由6.6平方公里扩大到9.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9.2个百分点,达到24.1%,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力实施“1236”扶贫攻坚工程,统筹推进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新农村示范村98个,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82个,改造农村危房2.63万户,村容村貌发生较大变化。

(四)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保、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绿化造林43.5万亩,新修梯田28.4万亩,整理土地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5.9%,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水泥公司政策性关闭,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四海食品废水处理、南城区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硫除尘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项目全面建成,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治理不断加强,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本民生加速改善全面推进教科文卫体事业发展,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条件,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实施学前教育、校安工程等项目157项,新建改建校舍34.2万平方米,文屏教育园等重点工程全面建成,高考上线人数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五年累计输送高校学生3.5万人。建成县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和 9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16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成功创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7‰以内,顺利通过“国优”省级评估验收。完成县秦剧团、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和县网络公司整合运营,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165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签约考录高校毕业生3800名,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民生投入逐年加大,已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到56.8亿元,汽车保有量达到2.8万辆,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恩格尔系数降低了2.9个百分点。

(六)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取消调整县政府审批事项246项,承接市政府下放审批事项68项,199项审批项目和316项便民服务事项纳入县政务服务中心受理。全面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和“三证合一”制度,发展非公经济市场主体1.2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9.1%。规范流转农村土地19.03万亩,建成国家级农民合作社10家。区域经济合作、对外经济交流不断扩大,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3项,到位资金113亿元,年均增长26%。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积案化解,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1 静宁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十二五”规划

预期目标

“十二五”末完成

情况

2015

预期

年均

增长

%

2015

完成

年均

增长

%

 

经济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8

13

45.15

11.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7500

14.6

10625

11.2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3

20

72.4

21.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5.4

18

3

16.2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

15.5

2.14

3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7.6

18

24.9

15.6

人民

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047

11

19667.1

11.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623

11.5

5973.2

17.4

贫困人口占比(%

15

 

19.9

 


 

类别

     

“十二五”规划

预期目标

“十二五”末完成

情况

2015

预期

年均

增长

%

2015

预计

年均

增长

%

经济

结构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30

 

36.3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20

 

12.8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45

 

51

 

城镇化率(%

35

 

24.1

 

人口

与资

源环

总人口(万人)

50

 

48.8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5

 

22.6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

控制在市上下达目标以内

 

完成市上

下达目标

 

全县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0.64

 

0.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55

 

60

 

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m3/万元)

70

 

65

 

全县森林覆盖率(%

30

 

25.9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70

 

7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

 

100

 

社会

事业

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9.5

 

9.8

 

二、发展形势

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科学研判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今后五年的发展形势,是谋划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面临的形势

从全国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期,增长减速、结构调整、动力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推出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举措,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绿色化深入推进,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将成为“十三五”发展的主导方向。

从全省来看,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具有矿产资源丰富、土地容量大、能源资源储备充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观多样、劳动力相对廉价等多重优势。甘肃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屏障区,在加快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现代农业发展、绿色业态创新方面优势突出,建设生态产业、走绿色经济之路,成为甘肃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和“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编制了《甘肃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力争把甘肃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产业支点、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和开放前沿,推动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

从全市来看,已经形成了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度挖掘生态旅游养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观光旅游、养生休闲一体发展,为全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平凉是“一带一路”关中地区和兰新线的腹地,全市整体列入了关天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等3个国家级发展规划,被确定为国家重要的煤炭深加工综合利用示范区,平凉机场、宝中二线、彭大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为加快平凉向西开放,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创造了机遇。

从全县来看,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坚持打基础、调结构、育产业、优环境、惠民生、强安全、保稳定、抓党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苹果产业、纸箱包装等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加之静宁位于西兰银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商贸物流活跃,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相互交织,机遇与挑战长期并存。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来新机遇。首先,“一带一路”建设将积极拓宽对外开放窗口,搭建务实交流合作平台,为构建全方位交流合作新格局带来了机遇。其次,“一带一路”建设将着眼建立健全区域合作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大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带来了机遇。再次,“一带一路”建设将始终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加快综合交通通道、能源战略通道和现代信息通道建设,为改善基础条件、建设互联互通的大通道带来了机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带来新机遇。国家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心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要求贫困地区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县作为国扶贫困县和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将为我县加快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了《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提出要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支持;加快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老区城乡居民全覆盖;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大工程、新兴产业优先向老区安排;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老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求,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必将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新机遇。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培育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继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我县被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向第三产业纵深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推进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篱,创造了巨大的政策红利,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具有重大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带来新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当前,改善生态环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先期发展滞后的西部落后县份,我县更易于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劣势转化为环境污染较轻的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县“十三五”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一是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弱2015年全县人均GDP10625元,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滞后仍是目前我县发展的主要矛盾。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财政支出2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支出的7.8%,自有财力严重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二是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按照2800元的新标准测算,全县仍有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8.95万人,贫困面高达19.9%,主要分布在立地条件差、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层次低。农业产业仍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阶段,发展方式单一,产业链条较短,现代化装备不足,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滞后。工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缺乏大企业支撑,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附加值低,处于行业中低端水平。第三产业以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家政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四是瓶颈制约因素突出,基础设施欠账大。县域横向骨干交通网尚未形成,县乡道路建设标准低。城市道路断头路多,交通拥堵和脏乱差的问题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居民饮水较为困难,全县仍有1.45 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城乡电网结构不优,仍有150个自然村没有通动力电。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危旧房改造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五是公共服务不均衡,城乡统筹任务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城区部分学校大班额和山区小学生源少的问题突出。教育投入历史欠账大,制约了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每千人仅有医疗床位4.87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文化体育设施短缺,有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达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低、面积小、器材少,作用发挥不充分。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任务十分艰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访维稳、优化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六是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禀赋低。我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矿产资源十分匮乏。十年九旱,水资源奇缺,主要河流常年断流,工程型、资源型缺水矛盾突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的1/5、全国的1/8。山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2%,土地贫瘠,土壤有机物含量低。生态功能区建设、水源地涵养、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县域经济发展成本远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综合分析,虽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经济总量小、产业水平低、公共服务能力弱、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县情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虽然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但质量效益低,产业链条短,拓展和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虽然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基础条件落后、贫困面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上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处在保持稳定增长、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关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处在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活力蓄积的重要关口,处在优势充分释放、动力加快转换的重要关口,既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利好,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趋利避害,主动作为,推动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继续集中力量把我县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根据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环境、大趋势和总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始终紧盯一个目标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坚持两条路子经济生态融合发展、南北互补均衡发展),持续做强三大产业果品、纸箱包装、旱作农业),纵深推进四大行动(项目带动、扶贫攻坚、联村联户、创业创新)全力实施十大工程精准扶贫攻坚工程、现代农业增收工程、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地方工业提升工程、城乡统筹建设工程、现代商贸物流工程、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保障改善民生工程、社会综合治理工程),努力把静宁建成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全省教育强县,着力建设富裕静宁、美丽静宁、文明静宁、活力静宁、平安静宁

——富裕静宁:就是以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的新静宁。

——美丽静宁:就是以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生态立县,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努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平路宽道畅、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静宁。

——文明静宁:就是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统揽,加强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社会风尚、科技文化素质、法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努力建设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道德风尚健康向上、文化底蕴深厚的新静宁。

——活力静宁:就是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努力建设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的新静宁。

——平安静宁:就是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静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一产稳县、二产强县、三产富县的县域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内部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由粗放向精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坚持项目带动加快发展。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抢抓政策机遇,全力以赴争项目、上项目、建项目,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后劲,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抓好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落实南北结对合作机制,加快推进特色产业、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互融互促,促进南北互补均衡发展。

——坚持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力加快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撑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提升。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合作交流开放发展强化开放交流合作意识,加快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推进对外开放交流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增强全县经济竞争力,实现由边缘城市向重要交通节点城市转变。

三、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十三五”期间,我县发展的空间布局为:

(一)立体空间城镇空间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河谷内平地和梁峁坡地,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河流沟道沿线和梁峁山顶。

(二)平面空间按照“结构完善、核心极化、点轴推进、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思路,规划形成“一个中心四大片区”的空间结构。

“一个中心”: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工业园区、教育园、商贸物流园和观光旅游区加快发展,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通过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把县城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区域性节点城市和平凉市域副中心城市。

“四大片区”

——南部优质苹果生产区以仁大、贾河、李店、余湾、治平、深沟、雷大、双岘、新店等中南部9乡镇为重点,规划面积440平方公里,建成绿色、有机苹果生产基地。

——西北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核心区以界石铺、三合、原安、灵芝、甘沟、红寺、细巷、四河等西北部8乡镇为重点,规划面积500平方公里,建成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核心区。

——中部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以城川、威戎、八里等乡镇为重点,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建成以现代农业、城镇工贸、观光旅游为主的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

——东部生态功能区以司桥、古城、曹务等3乡镇为重点,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建成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为主的生态功能区。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要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既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又要突出调结构转方式、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政府履职重点,在需要和可能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一)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实现基本脱贫。到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27元,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00元,实现150个贫困村 8.9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面下降至4%以内,实现基本脱贫。

第二阶段,全面建成小康。到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5元,贫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努力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准线,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规划目标略低于“十二五”时期,高于全市规划目标。主要设置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等指标。

经济结构指标。“十三五”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体现经济增长核心因素需求,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等指标。为体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非公经济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为体现城乡和区域空间结构调整,设置城镇化率、耕地保有量等指标。

社会民生指标。“十三五”时期,社会民生和扶贫攻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设置贫困面、基尼系数、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学前教育入园率、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人均预期寿命、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等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生态环境指标设定方面,充分考虑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硬性约束,设置森林覆盖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指标。

2   静宁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015

实际

2020

预期

年均

增长

%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15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5.15

>67

>8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10625

>15620

>8

第一产业(亿元)

16.4

22

6

第二产业(亿元)

11.1

16

6

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

5.13

7

5.5

第三产业(亿元)

17.65

29

11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8.4

43 

 

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比重(%

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4.9

42

11 

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

1.8

5

 

非公经济比重(%

51

54

 

城镇化率(%

24.1

>34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

23152

3610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72.4

146

15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2.14

3.15

8

科技和教育(11

研究与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1.35

2

 

预期性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15

0.5

 

技术合同交易额(万元)

 

1

 

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件)

1

10

 

科技进步贡献率(%

 

30

 

学前教育入园率(%

72.6

83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8

11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1

9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2

74.8

 


 

    

2015

预计

2020

预期

年均

增长

%

指标

属性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95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

98

 

约束性

资源环境(11

耕地保有量(万亩)

147.09

133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80

75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65

50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55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1.1985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

3.6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0.5269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0.2015

 

氨氮排放量(万吨)

0.0403

 

氮氧化合物排放量(万吨)

0.041

 

森林覆盖率(%

25.9

33.5

 

人民生活(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667.1

31674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973.2

11005

13

基尼系数

<0.4

<0.4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3.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43

0.43

 

人均预期寿命(岁)

71

76

 

贫困面(%

19.9

——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1.2

1.5

 

约束性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1.2

>95

 

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套)

4400

6000

 

对外开放(2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800

>2890

>10

预期性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

47

>76

>10

五、重大工程

为支撑“十三五”发展,着力实施精准扶贫攻坚、现代农业增收、基础设施改善、地方工业提升、城乡统筹建设、现代商贸物流、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改善民生、社会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

 


专栏1  十大工程

1.精准扶贫攻坚工程。15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瞄准3万户贫困户13万贫困人口,坚持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融合联动,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落实,着力实施基础建设、富民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7年,全县贫困面下降到4%以下,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00元以上,基本实现全县脱贫;到2020年,所有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贫困乡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2.现代农业增收工程。认真贯彻落实“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十百千万”工程意见。持续做强果品主导产业,着力壮大旱作农业、绿色畜牧、劳务输出等多元增收产业,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装备提升、农业提质增效、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等5大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公共服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等4大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各类认证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果品总产量120万吨,优果率80%以上;发展专业化畜禽养殖小区180个,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55万头、300万只;每年推广旱作农业85万亩,输转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 

3.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抢抓“6873”交通突破行动重大机遇,建设定西—平凉—庆阳铁路静宁段,配套三级标准火车客运站;新建平绵高速静宁段和静天高速,加快国省道改造升级,完善县内路网,加强公路管养,构建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上等级公路为主干线、集散公路、乡村公路为基础,出行便捷、县内畅通的交通体系。贯彻“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实施引洮供水二期静宁授水区、甘渭河调水等重大水利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加快河堤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防汛体系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积极实施电网、供热、燃气等专项工程,完善能源供给体系。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城市框架。

4.地方工业提升工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导向,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强县。引导包装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包装品向多元化、精细化、品牌化跃升,做大做强包装产业。大力推进民爆器材、地毯加工、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提升,加强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基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培育发展光伏、风力、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生态循环产业和中药材加工、生物制药、制剂等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果品、畜禽、粮油等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循环产业园建设。

5.城乡统筹建设工程。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为统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引领作用,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加快建设“一心三轴六点六区”城镇空间体系。加强县城建设管理,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提高城区吸附力;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金果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6.现代商贸物流工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一批知名物流公司,加快行业资源整合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静宁建材城、汽车贸易城、农资交易中心等专业市场和乡镇市场,推进城乡市场网、社区商业网和农村流通网“三网融合”,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争取建成甘肃东部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顺应经济网络化发展趋势,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与农特产品深度融合,促进电子商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培育一批知名电商平台和电商网站,打造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示范店和专业村,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推进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发展家政养老、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业。

7.文化繁荣发展工程。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深度开发成纪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扶持组建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挖掘县域旅游资源,推动景区建设、改善旅游条件、开发旅游产品、提升关联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华夏之根、红色圣地、金果家园”文化旅游品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全民体育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全民素质。

8.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加强大气、水资源、工业领域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2020年,城区锅炉燃气使用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便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村生活垃圾定点收集清运率分别达90%75%、95%80%95%90%以上,葫芦河、甘渭河、渝河地表水全河段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功能水质标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护林防火和封山禁牧力度,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9.民生保障改善工程。实施水电路气房、科教文卫体等重大民生工程,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动力电全覆盖、建制村道路畅通和消除农村住房安全隐患目标。实施农村“全面改薄”等项目,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24919万平方米,乡村幼儿园188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20年,4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迁建中医院,启动实施县医院整体搬迁,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创业示范园、就业服务平台和乡镇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5张。

10.社会综合治理工程。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目标,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加强基层和城乡社区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基层民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治安防控、安全生产、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程和乡(镇、街道)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全覆盖,建成“平安静宁”。

 

第三章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紧盯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总体思路,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实施省上“1+17”、市上“2+19”和县上“2+2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推动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融合联动,持续发力打好脱贫攻坚大决战,实现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提高精准脱贫实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规范建档立卡,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

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突出资源禀赋,依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苹果、草食畜牧、旱作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在150个贫困村新植果园10万亩,建成养牛企业(小区)100个,扶持发展养牛大户6000户,每年推广旱作农业45万亩。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有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培训输转贫困户劳动力2.7万人(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的作用,建设各类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2017年,形成“贫困户人均2亩果园、2亩旱作农业、1头牛”的产业格局。2020年,贫困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达到3400元、劳务产业收入达到1320元、农村现代服务业收入达到480元,贫困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贫困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整村推进,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和县乡道联网工程,硬化砂化村组道路,拓宽平整田间道路,保障群众出行畅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体系,确保贫困群众饮水方便、稳定、安全,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自然村通动力电。加快实施易地搬迁,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实现应搬尽搬。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9947户,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创建,整治村容村貌,营造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

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改薄”任务。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实现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户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落实贫困地区学生在高校录取、毕业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配备所需的全科和专科医生,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实行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

五、创新完善扶贫机制。整合涉农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加快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支持贫困户采取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乡村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村的全覆盖。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贷款,不断扩大涉农信贷规模和覆盖面,帮助贫困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每村资金规模达到50万元以上,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积极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努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鼓励支持有技术、有经验的务工返乡青年创业兴业,促进贫困农户就业。融合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建立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专栏2  扶贫攻坚项目

1.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砂化村社道路及巷道3000公里;2017年解决1886308714505人饮水不稳定问题;实施2674社通村动力电工程,2016年实现村村通动力电目标;20162017年改造贫困户危房19947户。

2.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开发。贫困村新植果园10万亩,建成养牛企业(小区)100个,发展养殖大户6000户;每年推广旱作农业45万亩,输转劳动力2.7万人次;根据地域实际,扶持发展马铃薯、大蒜、瓜菜等增收产业。

3.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4所,村卫生室15个,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37个。

4.贫困村生态环境建设。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完成规划80%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5%,中小型畜禽养殖综合治理率不低于55%

5.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威戎镇杨湾村、界石铺镇谷湾村等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18个。

6.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62017年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0284356人,实现有搬迁需要且愿意搬迁的贫困群众应搬尽搬。

7.世行贷款产业扶贫项目。在界石铺魏湾、细巷瓦岔等5乡镇10村实施世行贷款产业扶贫项目。

8.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项目。20162017两年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7.5亿元。

第四章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一、持续做强苹果主导产业。按照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三个转变”的发展思路,坚持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并重,做强做精做优苹果产业,努力把我县建成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

(一)持之以恒扩量。按照覆盖优生区、发展适生区、控制不宜区的思路,抓好已建果园标准化管理、新建果园规范化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内外致富能人、协会及其它经济合作组织采取独资、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承包经营果园。全面普查苹果优生区、适生区未栽植面积,大力推广矮化密植、大苗移栽等先进技术,适度扩张产业规模,确保果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全面巩固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成果。

(二)坚持不懈提质立足有机苹果发展方向,大力推广苹果生产高新技术,全面提升果园管理整体水平,积极发展适应终端市场需求的绿色生态果业。不断优化苹果品种结构,紧盯国际苹果发展趋势,主推富士系列品种,扩大秦冠、嘎啦、红星等授粉树种规模,加速推广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优品种。推广温室育苗、组培育苗等先进技术,建成良种苗木繁育基地2万亩,保障县内苗木供给。加大老果园更新改造力度,每年更新改造树龄老化、品种落后和效益低下果园2万亩。全面落实树形改良、肥水一体化管理、“畜--果”互支互促、病虫害综合防控、人工辅助授粉等管理措施,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2020年,各类认证基地达到80万亩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增加到9500元以上。

(三)加大力度创牌围绕将“静宁苹果”打造成为中国苹果第一品牌的目标定位,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药、化肥、果袋等投入品采购、登记、保管和使用制度,对大气、土壤、水质、果品质量进行跟踪监测,推行苹果质量安全追溯。大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加大大型农贸市场和主流媒体广告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推介会,举办静宁苹果节暨赛园赛果活动,不断提升静宁苹果的产品优势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授权重点企业使用“静宁苹果”证明商标,加强与全国果品生产销售企业交流合作,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直营销售店,提高静宁苹果市场份额。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年直接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强化品牌保护管理,实行品牌经营登记备案制度,落实证明商标保护措施,建立电子防伪识别系统,整顿规范果品交易市场,全力保护静宁苹果品牌。

(四)多措并举增效组建苹果技术专家团队,在新优品种引进、老化园更新改造、栽培模式创新、病虫害生物防控、现代经营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自主创新。建立果品市场供求及价格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畅通果品物流信息渠道,构建现代化果品物流销售体系。加强乡镇果业技术服务队伍,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年培训果农5万人次,新增持证农民技术员1000名以上,重点乡镇果农受训率达到100%,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加快扶持发展苹果电子商务,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搭建电商平台,积极开展果品信息发布、网络市场交易等电子商务活动,推动农情监测、果园精细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存储流通等领域加速融合,加快数字果业建设,拓宽果品销售渠道。

二、着力壮大多元增收产业按照“一元主导、多元增收”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畜牧、劳务、油用牡丹等多元增收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一)大力发展现代旱作农业突出粮食安全,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保护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全面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加强全膜技术与新品种引进和其他增产新技术组装集成,不断拓宽全膜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推广深度,实现粮食作物生产旱作技术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区域推进,扩大马铃薯种薯繁育及优质商品薯生产,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100%。突出无公害、反季节、名特优,引进一批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种,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根据不同生态环境、立地条件、经济状况,适度发展油用牡丹、中药材等产业。2020年,发展油用牡丹10万亩,中药材5万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强力发展绿色畜牧产业坚持以户为基础、以村为单元,继续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突出发展肉牛产业,适度发展猪、鸡产业,不断优化畜牧业结构,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体系。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发展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25家,加快分散养殖向集约养殖转变。2020年,发展专业化畜禽养殖小区180个,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55万口和300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推进退耕地人工种草,扩大饲用型玉米和紫花苜蓿种植规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保障。2020年,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饲用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年青贮玉米秸秆25万吨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加快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良种冻配改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畜禽良种引进和扩繁力度,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三)多措并举提升劳务产业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培训服务并重、需求供给对接、创业就业并举”的要求,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鼓励能人带动务工,在发达地区建立劳务基地,加强驻外劳务服务站和基地建设,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打造提升“金果之乡·静宁人”劳务品牌。加快推进县内“北劳南移”,组织北部乡镇与南部乡镇建立劳务输转关系,积极引导西北部富余劳动力向中南部果品大乡转移,实现服务产业发展与推进就业两促进、两不误。加大职业院校“定向培训”力度,实现异地就业,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自发型向组织型、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2020年,全县输转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创收15亿元以上。

三、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按照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产品销售、防灾减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化“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支持科研院校在我县建立研发实验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研发、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拔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技推广一线,改善工作条件,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壮大基层农技队伍。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

(二)健全农业安全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县级果品质量监测站和重点乡镇监测点,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围绕苹果、蔬菜、马铃薯、肉牛等农产品,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2020年,全县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9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6个以上、市级绿色食品10个以上,建立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10个以上。健全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加强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预警预报,依法搞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全覆盖和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防控疫病流行传播。

(三)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突出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统筹规划流通市场网络布局。依托金果博览城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加快乡(镇)配送中心、农贸市场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全覆盖。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直销直供等多种经营业态和流通方式,推广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物流方式,打通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充分利用移动3G4G服务网络和云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群众需求。

(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推广普及防雹网、防霜机等设施,持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比例和范围,确保农业稳产增收。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五)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依托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联结方式,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202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85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0个、家庭农场达到50家以上,至少有1户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特色优势产业基地、69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全省“十百千万”工程扶持范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

 


专栏3  三农建设项目

1.旱作农业项目。年推广旱作农业85万亩,农作物良种补贴75万亩。

2.专用苹果基地建设。在仁大、李店等6乡镇建设苹果出口创汇基地10万亩;在威戎、城川等4乡镇扩展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基地5万亩;在治平、余湾等12乡镇各建11000亩有机苹果基地。

3.畜牧产业建设。引进良种基础母牛1000头,发展专业化养殖小区180个,建设玉米秸秆青贮示范点50个。每年种植紫花苜蓿和饲用玉米各10万亩

4.中低产苹果园改造工程。实施中低产果园技术改造提升10万亩。

5.果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果品质量检测站1处,病虫害预测预报站12处,安装果园防霜机1万台,架设果园防雹网50万亩。

6.马铃薯产业良繁提质工程。每年推广一级脱毒种薯2万亩,二级脱毒种薯1.5万亩;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贮藏窖13万平方米。

7.粮油丰产栽培示范工程。每年推广粮油丰产栽培技术10万亩。

8.油用牡丹产业化项目。推广种植油用牡丹10万亩,建成苗木繁育基地。

9.特色农业发展工程。每年种植瓜菜10万亩,种植中药材和特色小杂粮各5万亩。

10.农机(具)推广及保护性耕作工程。购置各类农机具1.5万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万亩,配套宣传、监测、信息采集等仪器设备40台,机库棚、培训用房等3000平方米,修缮机耕道20公里,平整土地15万亩。

11.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情服务网络,新建气象发布网络400个,防雹炮点24个,旱(墒)情监测点10个,标准化病虫害观测场24处,应急农药贮备库24座。

12.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1处,完成种子管理站改扩建工程。

13.畜牧技术研究推广与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工程。建立县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实验室和村级动物防疫及养殖技术推广站333个,改扩建乡镇畜牧兽医站24个,每年培训养殖农户技术人员1万人次。

14.葫芦河流域现代农业观光园项目。发挥“静宁苹果”品牌效应,围绕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建成生态文化养生园、国医文化养生园、苹果文化示范园、农业产业园、农事体验观光园、水上休闲娱乐园、体育运动养生园、民俗文化体验园等。

15.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沿葫芦河、李店河沿线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美丽乡村观光带、生态观光旅游带,将该流域建成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16.仓储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大型果蔬气调库50座,6万吨原粮及成品粮储备库1座,1万吨食用油储存罐4个,维修改造仓库83500平方米。

17.中低产(瘠薄)田改造。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等技术,5年改造中低产(瘠薄)田50万亩。

18.乡镇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新建乡镇农产品交易市场10个。

19.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建设。扶持发展家庭农场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

20.土地整理项目。在深沟、双岘、四河、细巷等乡镇实施土地整理7.4万亩,配套田间道路和防护林。

21.高标准农田建设。衬砌渠道160公里,埋设管道4公里,新修梯田6万亩,机耕路295公里,营造防护林3000亩,培训农民1.6万人次,示范种植5000亩。

22.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安置群众317413767人,实现有搬迁需要且愿意搬迁群众应搬尽搬。

23.以工代赈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5处,提灌工程8处,农村公路50300公里,过水路面20处。

 

第四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机遇,加快构建综合运输网、水利保障网、能源保障网、信息互联网等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水平。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和枢纽地位,着力构建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二级公路为主干线、集散公路和乡村公路为基础、与周边市县联系便捷、县内通达顺畅的交通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放射形与环形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建设定西—平凉—庆阳铁路静宁段,配套三级标准火车客运站。远景建设静宁—张家川铁路,构建平定铁路和天平铁路联络线。加快公路体系建设,建成平绵高速和静天高速静宁段,形成“两主一副”高速公路。加快国省道改造升级,改造312国道静宁段、静秦一级路、静西二级路,形成“四横六纵”干线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县内公路网络,加快“三路一危”改造,使乡村公路与国省县道连线成网。加大村社道路建设力度,实施自然村、通社道路硬化工程,连通“断头路”,优化产业路,提高农村道路通行能力。扩大农村客运覆盖范围,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客运班车、重点小城镇实现公交化、有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建成安全便捷的城乡客运网络。

专栏4   交通设施项目

1.G8513平凉—绵阳高速静宁段。新建高速公路10公里。

2.S25静宁-天水高速静宁段。新建高速公路35公里。

3.G312上海—霍尔果斯公路静宁段。改建二级公路34公里。

4.G566西吉—天水公路阎家庙至静宁段。改建二级公路9公里。

5.S222西吉—燕子砭公路静宁段。改建二级公路30公里。

6.S321雷大—什川公路静宁段。新建二级公路40公里。

7.S525三合—四河公路静宁段。新建二级公路47公里。

8.定西至庆阳快速铁路静宁段。新建高速铁路35公里。

9.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新建城区公交换乘站、综合物流中心各1处,乡镇货运站场7处,农村物流接点21个。

10.农村公路建设。实施窄路面加宽工程291公里,改造危桥361225米,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及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74452公里,路网改善工程243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313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150公里。

11.邮政设施建设。新建邮政业县级监管机构1处,新建改建邮政局所8处,建设标准村邮站130处。

二、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坚持节水与开源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多元化水利项目投融资机制,推进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论证引黄工程,启动实施甘渭河调水、引洮供水二期静宁受水区等重大水利工程,有效解决静宁长远发展用水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维修改造老旧供水设施,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稳定问题。实施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保障城区供水需求。加快小型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堤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稳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实施东部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切实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专栏5  水利设施项目

1.引洮供水二期静宁县配套工程。建设三合王湾、四河上川、深沟小岔沟等供水点和县乡管网连通工程,完成10.56万亩灌区建设。

2.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清水河、甘渭河、鞍子山拦河闸、葫芦河西调水工程和桃山水库、王湾水库、界石铺贯子峡塘坝、王沟水库、杨家咀水库、周家峡口水库等提水工程。

3.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新建大口井2眼、维修改造5眼、建1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50立方米集水池1座、活性过滤车间和反渗透车间各1座、地下水加压泵站1座、配套输水管道及附属工程。

4.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东峡水库水质处理工程,实施五台山水厂、城关镇韩家山水厂、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城区供水水源预处理及原安苏赵等3处水源工程。

5.小型水库建设。建设灵芝长塬、红寺张峡等小型水库3座。

6.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北水南调、党塬水厂等42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仁大峡口等13处精准扶贫饮水安全项目。

7.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东峡、向阳渠等9大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9.7万亩。

8.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泵站32座,改造泵站20座,打机井64眼,集雨水窖3万眼,新建及维修改造塘坝100座,衬砌渠道1300公里,发展灌溉面积10万亩。

9.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建设威戎武家塬、北关、杨桥等14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增高效灌溉面积15万亩。

10.地质及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治理静秦公路铁门槛峡等地质灾害2.2亿立方米,建设仁大高沟、李店五方河等11处山洪灾害防治工程。

11.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成甘渭河陈河、五台山水厂等11处抗旱应急水源。

12.河堤治理工程。新建葫芦河干流、甘渭河等河堤420公里。

13.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固鞍子山拦河闸,新建古城庙堡拦河闸。

14.水源地保护及葫芦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甘渭河庙堡、王湾水库等10处重点水源地和17乡镇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葫芦河水污染综合整治和东峡水库生态环境及水体治理恢复项目。

15.水质监测监控项目建设。建设水文站4处、水位站5处、雨量站24处、墒情站24处、地下水监测站5处、水质监测站18处。对自来水供水取水口、年取水量在20万立方米以上自备水源取水口和主要入河排污口安装自动计量与远程监测设施。

三、完善能源供给体系。积极实施城市电网、供热、燃气等专项规划,不断提高能源自给率,构筑多品种、多渠道的能源保障体系,保障城乡能源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和智能化水平。新建威戎330千伏变电站,四河、城川、界石铺110千伏送变电站,改造升级35千伏及以下农电线路,增强电力保障能力。坚持政府牵头、企业参与、依法运作、利企惠民,积极开展城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和分散燃煤小锅炉撤并整合,在工业园区、重点小城镇推行集中供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轻大气污染。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接通中贵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天然气门站和加气站,完善城区供气管网,提高天然气普及率。

专栏6  能源设施项目

1.330千伏变电站工程。新建威戎330千伏变电站1座,架设110千伏输电线路469公里。

2.110千伏送变电站建设。新建城川、四河、界石铺110千伏送变电站3处。

3.35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建设。新建35千伏输变电线路112公里,10千伏输变电线路457公里。

4.农网改造项目。改造升级35千伏及以下农电线路1550公里。

5.城区加油站改建。改造提升城区加油站1处。

6.加油站建设。新建静庄高速威戎加油站1处,乡镇加油站7处。

7.乡镇加气站建设。新建乡镇加气站8处。

8.天燃气利用工程。建设天然气门站1座,加气站3处,敷设高压及中压输气管线36公里。

四、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多层面推进城市光纤接入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布局,逐步实现县城居民光纤到户、农村村村通有线宽带。加快宽带网络演进升级,完善全县基础信息资源库及应用平台,建设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互联网,为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提供支撑。加快智慧静宁建设,积极与甘肃广电网络等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实施基础干线网、政务专网、平安城市、特色产品交易平台、社会养老平台、远程教育和医疗平台等项目,建设智慧城市框架。

 

专栏7  信息化建设项目

1.静宁果业信息网建设。建设静宁果业信息网,及时发布各类果业信息,扩大果品网上交易。

2.电商企业平台建设。建成电商企业综合平台,打造集政务、商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体系和商品流通体系。

3.通讯基站及宽带网络信息工程。新建联通、移动、电信等基站500个,333个行政村实现光网接入,所有学校、机关、企业实现高速宽带专线接入。

4.“智慧静宁”建设。建立共享信息库、电子邮局、公文流转和交换平台,实现管理、服务、办公网络化,努力打造高效、便捷、智能新静宁。

5.县域信息化建设。开展网上便民业务,建设交通、安全、气象等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城市“一卡通”工程试点。

 

第五章  加快优化升级  壮大地方工业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科技兴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全面促进工业产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1.02吨标煤以下。

一、做大做强包装产业。突出循环发展,按照生产原料多样化、产品门类系列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要求,推进包装产业向多元化、精细化、品牌化延伸,建成纸塑并进、设备先进、产品多样、档次分明的包装产业集群,持续做大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加快现有生产线改造升级,新建年产5000万平方米高柔网印刷联动生产线,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坚持订单化生产,主攻高端市场,积极与娃哈哈、蒙牛等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废旧塑料回收和资源再利用产业,拓展塑料包装制品市场,积极开发塑料用膜、软塑包装、真空包装等包装产品,新建5万吨塑料用品生产线。2020年,培育35家规模以上塑料包装品生产企业。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积极推进包装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产品同质化、低价化恶性竞争,提高包装产业整体效益。

二、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坚持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并举,改造提升民爆器材、地毯加工、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节能减排,壮大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兴安民爆公司在西部地区的品牌优势,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扩大产能,提高效益,努力打造陇东地区民爆器材生产基地。完善地毯产业园设施配套,推动地毯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地毯企业集团,组建地毯专业协会,创立静宁地毯品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做大做强地毯产业。坚持节能环保、集约高效的原则,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粉煤灰、石灰石、建筑垃圾等固废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复合砌块等建筑材料,建成节约能源、低碳生产的建材产业集群。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使新兴先导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大力发展光伏、风电产业,推进新能源应用,提高新能源比重。加大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开发研究和推广力度,建设农村集中式大型沼气工程,积极引进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推进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新建中药饮片生产线,培育12家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发展以畜禽脏器和血液为原料的生物制药和制剂,在生物制药上实现突破。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位置,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全面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苹果保健酒、保健醋、苹果汁、苹果脆片等新优产品市场份额,开发果胶、多酚、膳食纤维、苹果籽油等综合利用系列产品,促进多次转化增值。积极发展以生猪、肉牛为主的精深肉制品加工和以静宁烧鸡为主的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业,以四海、恒昌食品公司为龙头,新建肉制品综合生产线,推进品牌肉制品规模化生产。加快以粮食为原料的饲料、食品、淀粉、油脂等加工业发展,重点发展变性淀粉和药用淀粉等高端产品、薯条和薯片等休闲食品、荞麦面和小米等小杂粮产品,培育形成粮油深加工产业集群。

专栏8  工业项目

1.塑料包装产业基地。新建无害化废旧塑料、农膜等回收造粒再利用生产线5, 2000万只果蔬塑料包装筐生产线1条。

2.纸制品包装生产线。新建标准化纸箱精包装生产线1条。

3.高柔网印刷联动生产线。建成日产20万平方米高柔网印刷联动生产线1条。

4.瓦楞纸板生产线。新建宽幅3米的5层瓦楞纸板生产线1条。

5.“纳米绿色保鲜”包装生产线。新建“纳米绿色保鲜”包装生产线1条,配套生产车间、原料储存库、成品储存库、办公及生活用房等,购置设备25台(套)。

6.预制生产线建设项目。新建预制生产线1条,建设生产车间、蒸气氧化车间、污水处理站、综合楼等3万平方米,购置吊车2台。

7.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线。新建年产5万平方米断热节能复合砌块全自动生产线、预制建材砖生产线和绿色环保干粉砂浆生产线各1条,配套附属设施。

8.新型墙体材料。新建3D定制板墙式绿色建筑生产线1条。

9.新型复合板材生产线。建设年产8万平方米隔热保温复合板材生产线1条。

10.风电项目。在四河、红寺境内建设100MW风能发电站各1处,在灵芝、原安境内建设50-80MW风能发电站各1处。

11.光伏发电项目。在细巷、威戎新建50MW100MW光伏发电站各1处。

12.生物质能利用工程。新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企业5家,示范推广秸秆集中供气示范村20个。

13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日处理垃圾500吨。

14.太阳能利用工程。实施5KW家用太阳能发电9500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万台,太阳能路灯2.8万盏。

15.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研发与制造项目。建成锂电池研发中心,新建原材料和电池生产线各1条,建成城区电动汽车充电站10座。

16.苹果枝条生态木塑复合板生产线。新建年加工2万吨苹果枝条和秸秆生产木塑复合板生产线1条。

17.果蔬专用复合肥生产线。新建年产10万吨果蔬复混肥生产线1条。

18.万吨有机肥生产线。新建万吨有机肥生产线1条,配套原料堆棚、预处理车间、发酵车间等。

19.中药饮片深加工生产线。新建符合GMP标准的中药饮片生产线1条。

20.原料药产业化基地二期建设。新建原料药生产线1条。

21.标准果实套袋生产线。购进韩国果袋机12台(套),建设生产车间9600平方米,年产标准果实套袋7亿只。

22.可降解地膜生产线。新建年产万吨可降解地膜生产线1条。

23.果蔬加工生产线。新建苹果、土豆等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10条,年产1500吨苹果超细粉生产线10条,年产20万吨果酒和4000吨苹果多酚生产线各1条。

24.苹果NFC果汁生产线。建设苹果NFC果汁生产及包装车间4座,配套原料气调库、辅料库、包装材料库、综合成品库及办公设施和供电供暖系统。

25.果品分级选装线改造项目。新建全自动果品分级选装线若干条,提升果品分拣效率。

26.食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恒温保鲜库、冷冻机房、蔬菜加工车间、计量室、办公用房等9000平方米。

27.肉牛育肥及低温肉加工生产线。建成肉牛育肥及低温肉加工生产线1条,配套办公楼、污水处理站等5.8万平方米。

28.烧鸡加工生产线建设。培育发展静宁特色土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养—供—销”企业,全面培育静宁烧鸡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力。

29.肉牛屠宰及加工生产线。改扩建四海食品公司5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建成路大路食品公司高档休闲牛肉熟制品生产线。

30.饲料加工生产线。改扩建精威饲料公司生产线,新建饲草料加工企业1家,饲草加工企业10家。

31.马铃薯全粉生产线。建设3万吨马铃薯全粉生产线1条。

32.粮食加工生产线技改项目。改造日加工原粮200吨生产线1条。

五、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集约”和绿色环保的原则,采取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群化发展的方式,努力建设循环产业园区,为工业集群发展搭建平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供电、给排水等配套设施,探索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创业中心、信息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优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效能。

专栏9  工业园区建设项目

1.污水处理厂建设。在静宁工业园区和威戎工业集中区各建日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1座,敷设管网30公里。

2.工业园区道路设施建设。新建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支一、支十五路等12条道路,改造312线、高速公路出口、静庄路、静西路园区过境段道路,架设西河、狗娃河等桥梁5座,配套完成排水、电力、通讯、路灯、绿化等附属工程。治理西河、狗娃河河堤2.5公里,升级改造园区道路9.21公里。

3.工业园区电网改造工程。改造工业园区电网8公里,新增配变台区5座。

4.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工程。新建集中供热工程2处,配套敷设供热管网。

5.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开道路108公里,配套完成给排水、电力、通讯、路灯、绿化等附属工程。

6.小微企业孵化园。改扩建厂房6万平方米,引进中小企业60户。

第七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为统揽,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提升城镇化水平,完成撤县建市。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按照“政府组织、专家评审、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要求,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建立城乡规划决策与审批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规划编制、调整、审查审批程序,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规划,编制出台“多规合一”规划。修编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交通、供水、排水、环卫、供热、燃气、供电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修编乡镇和村庄规划,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2020年实现乡镇、村庄总体规划全覆盖,建制镇和省市列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全覆盖。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健全建设项目开工放线、过程验线、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从严查处随意变更规划和未批先建、乱修乱建等违规建设行为,确保规划的法定性和严肃性。

二、构建城镇建设体系。统筹考虑我县地形地貌和乡镇布局,加快建立“一心三轴六点六区”的城镇空间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梯次推进的城镇化格局。“一心”即以县城为中心,通过产业、人口、信息集聚形成县域发展极。“三轴”即三条城镇发展轴线,分别为静秦公路串联发展轴,312国道-司桥-古城-曹务发展轴,新店-治平-李店-余湾葫芦河南段发展轴。“六点”即以威戎、界石铺、李店、仁大、甘沟、古城6个中心城镇为支点,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六区”即围绕“六点”,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思路,打造六大城镇发展片区,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加强县城建设管理。以建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目标,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注重功能分区、挖掘内涵、延伸文脉、打造品牌,加快构建“一城四区”的城市空间格局。“一城”即中心城,“四区”即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教育园区和观光旅游区。按照“适度扩张、功能完善、改造提升”的思路,稳步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功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产业集聚、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4%以上。

(二)加大市政基础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城区面貌,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区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建设环城路、改造损毁路,建成城市主框架。盘活现有停车资源,新建一批停车场,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优化县城公交站点和线路,提高公交覆盖面和准点率,形成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网络。立足长远发展,实施城区老旧管网改造,建设集供水、热力、电力、通讯、广电、燃气、排水等各类设施为一体的地下综合管廊,保障城市管网安全运行。加大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为市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大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秩序,保持适度规模,提升房屋建设质量和档次。

(三)提升城乡管理水平。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实现由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随机管理向规范管理、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转变,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坚决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下功夫解决县城、交通主干线及乡镇环境卫生脏乱差、交通混乱、占道经营、噪音污染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城乡整体形象。建立数字规划、数字城管、数字住房和数字建筑工地四大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实施网络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根据功能定位,加快威戎等商贸型城镇,界石铺、李店等旅游型城镇,甘沟、仁大、古城等农贸型城镇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重点小城镇。完成治平、原安等乡撤乡建镇,全县建制镇达到19个。加快各乡镇政府驻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及绿化、亮化、美化等公共设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专栏10  市政设施项目

1.县城出入口改造工程。改造东街(静安家园—店子山)、静庄路(东关花坛—五台山加油站路口)、静西路(高速路—国道312线)、原西兰路(东综市场—烧鸡市场)、成纪路北口5处县城出入口。

2.城区道路建设及改造工程。新建改造城区道路3843公里,配套给排水、绿化、亮化及人行道铺装工程。

3.县城桥梁建设工程。新建姚柳大桥、徐坡大桥和五台山大桥,建设城区过街天桥10座。

4.县城南河区开发治理。实施文屏山公园绿化、亮化、休闲设施、雕塑小品等建设工程,建设南河南岸、北岸景观绿化带。

5.供热站合并改造工程。取缔供热站3处,改造扩容供热站2处,淘汰高耗能小锅炉4台,改造供热管网5.6公里。

6.集中供热工程。在县城东城区和南城新区、工业园区各建设供热站1处,改造供热管网26.6公里。

7.停车场建设。建设城区停车场若干处。

8.地下管廊建设工程。统筹各类管线资源,建设城区地下管廊30公里。

9.棚户区改造。实施庙川、阿阳路、北环路、后街、南关、东关、高城寨等7个片区及重点小城镇6990户棚户区改造工程。

10.公租房建设。建设公租房1000套。

11.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重点排除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的38幢住宅楼,实施老旧楼房节能改造30万平方米。抓好滨河花园A、B、C、D住宅小区绿化工程,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

12.房地产开发。重点实施滨河花园、西街两侧、南河北侧、静安嘉苑等住宅小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每年开发商住楼15万平方米以上。

13.小城镇建设。以威戎、界石铺、李店、仁大、甘沟、古城6个小城镇为重点,配套供排水、供热、亮化、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

14.烽台山公园改造工程。完善公园路网,实施公园绿化、亮化工程,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和雕塑小品等。

五、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住宅布局等因素,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依托苹果产业,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彰显田园风光特色,配套推进水电路气房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深入开展以“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及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立垃圾统一收容、转运、处理和污水排放、处理的长效模式,每年抓建30个万村整洁示范村。加快农村生态建设,围绕村庄四旁、广场周边、房前屋后、庭院空地、河渠堤岸,全面植树、种草、栽花,每年实施林业助建新农村10个以上。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组建农村环卫队伍,落实日常卫生保洁措施,打造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2020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新农村暨万村整洁村145个,农村道路绿化率达到95%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35%以上。

专栏11  美丽乡村项目

1.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

2. 新农村暨万村整洁村建设。建成新农村暨万村整洁示范村145个。

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一批道路、水渠、堰塘、桥涵、提灌等工程。

4. 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3631户。

5.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20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20处。

第八章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转、调、创”的重要抓手,着力培育和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家政养老等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形成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推进平凉金果博览城项目、果品储藏冷链物流及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建设商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继续扩大农家店覆盖面,提高商品配送率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网”整合,构建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发展快递物流,进一步扩大快递网络覆盖面,提升快递末端投递、快递行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把我县建成甘肃东部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抢抓经济网络化发展趋势,强化资源整合和政策扶持,积极培育电商平台,完善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与农特产品深度融合,促进电子商务业快速发展。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管理平台,大力推进宽带网络、物流快递、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电商发展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引领作用,做大做强金果博览城电子商务产业园、欣叶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及德美冷链物流园“三园”建设。积极争取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京东集团“千县燎原”和苏宁“农村电商”计划落地实施,着力培育一批知名电商平台和电商网站,形成点上带动、遍地开花、整体推进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

三、着力促进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到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信贷业务。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经融组织。建立县级融资平台,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行债券,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发展“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和品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完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业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四、积极培育家政养老服务业。逐步培育家政服务市场、经营企业和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便利、多样、规范的家政服务。持续扩大行业规模,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推进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加快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专栏12   现代服务业项目

1.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建设欣叶集团、金果印象等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德美地缘集团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

2.静宁县建材城项目。建成集五金、卫浴、涂料、石材、装饰装璜材料于一体的综合建材商贸城1座。

3.平凉金果博览城二期建设。建设金果博览城二期工程,新增农资交易区、农机交易区、产品深加工研发生产区、检测检验中心和生活配套区。

4.果品储藏冷链物流及市场建设。建成常津果品公司、益源果业公司等果蔬冷链物流中心和锦泰农副产品深加工集散基地。

5.静宁县汽车贸易城。新建汽车贸易城1处,内设车辆4S展销区、汽车配件销售区、车辆维修保养区、物流仓储及配送区、汽车检测中心等。

6.家具博览中心。修建家具博览中心1.4万平方米,库房2200平方米,配套完成锅炉房及其它附属设施建设。

7.果袋交易中心。建设六层框架结构果袋交易中心12万平方米。

8.供销社基层网点。在乡镇建成农资超市24个,网点333个,形成覆盖全县的农资连锁销售与经营网络体系。

9.东城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东城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1处,配套交易区、库房、管理用房等。

10.西关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改造提升西关农贸市场1处。

11.静宁县木材市场建设。建设木材市场1处,配套木材加工区、交易区和管理用房。

12.粮油配送中心及供应网点建设。新建5000平方米放心粮油配送中心1处,应急供应网点300个。

13.铁路运输物流园建设。新建德美电子商务铁路运输冷链物流园1处。

14.便民超市建设。选择建设地上、地下便民超市若干处。

15.快递物流公司。整合中通、申通、圆通等快递公司,建成综合性快递公司,统一配套配送车辆、包装和外送等设备,规范快递物流市场。

16.家政公司建设。发展建立规模化家政服务公司3家。

17. 商业文化中心。建设电影城、图书馆、古玩、书画、刺绣、剪纸、超市、百货、餐饮、洗浴、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文化圈。

18. 乡村电子商务示范店及配套网络建设。建电子商务示范店1000个,配套建设物流快递等服务设施。

第九章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建设特色文化大县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大县。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全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文明静宁。鼓励支持成纪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人物、教育及果业题材等方面的文艺精品创作,打造静宁文化品牌。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各乡镇、行政村建设集宣传思想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法制科教普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建设,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创新,实施一批历史重大人文古迹再现工程。重视体育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文化娱乐圈”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专栏13  文化体育设施项目

1.全民健身运动广场。建设体育运动广场1处,配套绿化、亮化、给排水设施。

2.广电网络传媒中心。新建广电影视传媒中心8000平方米,配套智能网管、监视、收费等系统。

3.科普场馆建设项目。建设县志馆、科技馆,改造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

4.112355”红色文化建设工程。创作1部红色影视作品,出版1本“红色经典书刊”,建成2处纪念场所,建立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55处革命遗址遗迹。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搜集整理保护珍贵濒危且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保护传承人。

6.文物保护及开发项目。维修保护靳寺汉代墓葬群、庙儿坪遗址等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工程。整合乡镇文化站和体育活动站,建成综合性文化体育站24个。

8.城区体育场建设。改造提升县体育场,新建东城区、西城区体育场。

9.全民健身步道。在五台山、文屏山、西岭和烽台山公园建设全民健身步道12公里。

10.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333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各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处。

11.疗养院建设项目。建设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疗养院15万平方米。

三、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深度开发成纪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印刷包装、地毯挂毯、娱乐演艺、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现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加大丝绸之路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园、静宁地毯挂毯产业园、伏羲部落生态文化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扶持组建一批在省市有较大影响的文化龙头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

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县域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华夏之根、红色圣地、金果家园”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改造提升成纪文化城、伏羲纪念馆,保护开发成纪故城遗址,扩容改造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建设葫芦河流域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区,改善旅游基础条件,提升游客承载能力。积极发展养生农业、养生膳食服务业、养生休闲旅游业、中医适宜技术保健业等养生产业。加快界石铺、李店等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促进农家乐规范发展,提高乡村旅游水平。大力发展苹果、果醋果酒、苹果脆片、烧鸡、锅盔等特色美食和字画、剪纸、地毯、掐丝画等旅游产品,积极融入周边地区旅游经济圈,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5亿元。

 

专栏14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1.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维修加固席家堡子、张家堡子;建成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旧居各1座,红色旅游体验场1处,旅游道路310公里,改造农户100户;完成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南北面山绿化3000亩,打造红色景区风情线;修建“长征宾馆”1座;建成民俗文化园和游客采摘体验区各1处;维修保护四河乡周岔戏楼、周岔梁堡子红军居住过的窑洞。

2.葫芦河流域金果养生园建设。建成葫芦河流域生态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会务培训、科教研发、康体疗养、娱乐购物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休闲金果养生园。

3.古成纪遗址保护及开发项目。对碑亭、伏羲祠、李广庙等进行产业开发,建成农家乐休闲会所。

4. 县城中心旅游区开发项目。依托成纪文化城,联动开发烽台山、文屏山、五台山、南山公园、西岭生态公园,建设伏羲文化广场、“梦回成纪”休闲街。

5. 休闲旅游产业园建设。建成伏羲部落生态文化园、鲍家咀头湿地公园和曹务乡张村文民俗园。

6.成纪书画产业园暨伏羲大殿改造提升工程。突出宣传、展示、收藏、研究功能,完成伏羲大殿、成纪历史人物纪念馆、成纪书画产业园硬件改造提升和布展陈设。

7.成纪文化一条街建设项目。将商业街打造成以古玩、书画、刺绣、剪纸销售、培训、研发为一体的成纪特色步行商业街。

8.旅游产品综合开发工程。开发果醋、果酒、果干、苹果脆片系列产品,建成旅游商品研发展销中心,做精做细苹果、烧鸡、锅盔、刺绣、地毯、掐丝画、成纪玉砚、剪纸等旅游商品。

9.中医养生中心建设工程。建设多媒体中医养生讲座和理疗中心11万平方米。

10.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建设集书法培训考级、美术创作展览、休闲养生保健、综合演艺广场、文化旅游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文化产业园1处,建设面积4万平方米。

11.生态度假村工程。新建生态度假村1处,配套停车场等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12.“仙人峡情侣谷”旅游文化创意项目。围绕葫芦河百里大峡谷,建设伏羲文化创意区、婚姻起源文化创意区,打造仙人峡旅游风情小镇。

第十章  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静宁 

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抓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静宁。

一、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生态立县规划,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认真落实“一个中心四大片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国土开发空间,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基本农田按禁止开发区域管制,妥善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园区、产业链等为载体,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推动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加大废纸和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实施废水污泥、废旧塑料、炉渣综合利用和可降解地膜生产线等项目,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实施静宁工业园区省级循环化改造,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全力推进资源节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加强造纸、淀粉等重点行业节水改造,推动污水再生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2020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合理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强化建设项目用地批后监管,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促进工业用地向工业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大力倡导和培养环境意识,开展节约型学校、机关、社区创建活动,营造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四、加大环境保护治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努力创造天蓝水清地绿、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加强工业锅炉低氮燃烧和集中供热等行业脱硫、脱硝及烟气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力争2020年城区锅炉燃气使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葫芦河、狗娃河、甘渭河、李店河、清水河等重点流域保护,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减轻地表水污染负荷,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加大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建立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报告制度和保护区内项目建设准入制度,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建立土壤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加强农资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降低农膜、化肥、农药等污染物使用量,减少污染排放,保证农产品安全。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严格执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规定,鼓励企业开展自主清洁生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行动,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环保执法,落实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五、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绿色屏障、绿色长廊、绿色县城、绿色乡村、绿色家园“五绿工程”,着力加强生态经济、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幸福美丽家园。落实严格的封山禁牧、护林防火措施,加强公益林保护。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大力营造生态林。积极发展苹果经济林,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加强西岭公园、文屏山、峰台山、界石铺等生态和红色旅游基地建设。2020年,全县新增人工造林33.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5%。

专栏15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

1.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建成葫芦河沿岸10万亩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基地和51000亩重点综合防治区。力争每年建成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基地30万亩,5年达到全覆盖。

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在威戎、城川等8乡镇50户养殖专业合作社配套建设粪便堆积场、三级沉淀池、雨污分流渠、沼气池及有机肥生产线。

3.供暖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对宏达、薪暖、热力3家供暖企业和恒达公司采用湿法除尘技术及钙钠双碱法脱硫工艺实施烟气脱硫治理。

4.生态农业产业科技园建设。新建2000立方米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沼气工程1处、2万吨复混肥生产线1条。

5.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在威戎镇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交易市场,在24乡镇修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

6.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选址建设城区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改造现有生活污水处理厂,敷设污水收集管网30公里。

7.城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选址建设城区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对现有垃圾填埋场实施封场处理。

8.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站21座,实现乡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9.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垃圾填埋场21座,实现乡镇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10.通达果汁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完成通达果汁公司污水处理站调节池、反应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改扩建,购置配套相关设备。

11.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按照国家三级标准建设县级环境监测站、实验室,配备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装备。新建县城环境空气监测点,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VPN终端。

12.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配备305个行政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13.废旧汽车拆解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拆解车间、成品仓库、车辆暂存区及办公室,购置相关设备。

14.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23.2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0.2万亩,荒山造林3万亩。

15.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改造退化林3.68万亩,抚育改造6.63万亩。

16.县城面山绿化工程。实施马圈山、寺山、五台山、韩家山等面山生态绿化工程。

17.休闲公园建设项目。建设峰台山、西岭、文屏山公园和南部新区水上公园。

18.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甘渭河、甘沟河、李店河、高界河、红寺河等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19.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河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80平方公里。

20.淤地坝建设工程。新建淤地坝60座,其中骨干坝20座、中型淤地坝23座、小型淤地坝17座。

 

第十一章  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协调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落实教育兴县战略,按照“遵循规律、促进公平、加强督导、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和“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主线,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建设陇上教育强县。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推进农村闲置中小学校舍改建幼儿园、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附设幼儿园,实现全县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优化师资力量配置,巩固提高边远山区小学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普及高中教育,推进普通高中精品化、品牌化、多样化发展,打造“一校一品”办学风格,形成竞争格局,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全面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弘扬“耕读传家、尊师重教”优良传统,不断丰富静宁教育内涵,使教育成为宣传静宁、提升静宁的重要品牌。2017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20年,全县4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专栏16  教育事业项目

1.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实施革命老区“两市一县”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幼儿园18所,依托村小学改建行政村幼儿园170所。

2.农村基础教育建设项目。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新建、维修中小学校舍17.5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围墙2万米、护坡2万立方米、运动场40.2万平方米、院坪2.5万平方米;购置配备学生床3364张,食堂设备267套,饮水设备384套,安保设备157套,图书12.6万册,计算机1709台,多媒体设备181套。

3.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项目。新建26所中小学教师周转房773套。

4.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新建、维修校舍3.8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化运动场10.2万平方米,配备模块实训室设备2800套。

5.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配备律动、劳技、心理辅导、耳模制作、感觉统合训练等康复训练及技能培训设施,建设学校橡塑体育运动场地。

6.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新建校舍4万平方米、运动场3万平方米,建成果蔬花卉栽培基地,配备植物保护、作物生产、农产品检测、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等农业实训教学设施,配备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实验实训设施。

7.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新建教师发展中心3万平方米、文屏书院5000平方米、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9500平方米、少年宫4万平方米。

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完成中医院迁建,启动县医院整体搬迁,新建眼科、口腔、精神病、传染病防治专科医院,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力度,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及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质量评价制度。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落实中医药医保报销优惠政策,加强中医院、中医专科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医养生业发展。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提高急救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急救处置能力。推进医疗领域有序开放,鼓励社会办医,构建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倡导“健康教育先行”理念,建设“健康村庄、健康家庭、健康医院、健康学校、健康机关”,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健康观,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专栏17  卫计事业项目

1.县级医院建设。完成县中医院迁建,启动县医院整体搬迁,新建妇幼保健站母婴急救中心业务楼、眼科、口腔、精神病和传染病防治专科医院。

2.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建李店、灵芝等23所乡镇卫生院业务楼和周转宿舍。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建东城、城关社区服务中心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4.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项目。新建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3000平方米。

5.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新建儿童专科医院。

6.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县疾病预防控制检测检验中心、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免疫规划所业务楼。

7.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项目。新建卫生监督监测中心2000平方米,乡镇卫生监督站24个。

8.村卫生室建设。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46个,改造提升77个。

9.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标准化村计生室333个。

10.乡镇放射诊疗中心建设。新建威戎、李店、甘沟3镇放射诊疗中心。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结构。落实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制度,加强就业援助体系建设,做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保障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加强创业示范园和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输转、回乡创业等服务机制。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部职业人群的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稳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强化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住房困难群众和进城落户农民住房问题。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制度,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和就业创业扶贫工程,保障残疾人住房、就业等基本需求。

专栏18  社会保障项目

1.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建集老年文体活动、健康养老养生培训、养老护理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1处。

2.儿童福利院建设。新建儿童福利院服务楼1幢。

3.慈善超市建设。新建慈善超市8处。

4.综合救助管理站工程。新建综合救助管理服务楼1幢。

5.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新建“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处。

6.乡镇敬老院改造工程。改造乡镇敬老院10处。

7.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项目。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80处。

8.殡葬服务中心项目。新建综合殡仪服务楼1幢、公墓2处。

9.残疾人康复拖养中心建设。修建标准化康复拖养中心1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乡镇社区康复中心。

10.就业社保中心和人力资源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城关镇、城川镇等14乡(镇)及街道就业和社保中心4500平方米,人力资源实训大楼1幢。

11.老年大学。建设老年大学1所。

 

第十二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加快建设平安静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县,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平安静宁。

一、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一)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扎实做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工矿商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定期排查治理隐患,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推进县乡村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提升安全监管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2020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9%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0%以上,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下降50%以上。

(二)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健全监督网络,落实各方责任,着力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基层监管执法和技术力量建设,实行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集中统一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推动城乡公共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五张网”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建成覆盖乡镇、村社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实现与省市视频监控平台共享共用。

(四)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地方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情报预警、实战指挥和科技应用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专栏19  公共安全体系项目

1.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及改扩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33个。

2.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建设。建设工商质检检测和市场交易监管维权中心业务用房8000平方米,乡镇工商所1万平方米。

3.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新建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2000平方米。

4.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农业投入品配送中心各24个,村级技术服务站131个。

5.法院“两庭”建设项目。新建人民法院审判法庭5260平方米,基层法庭1500平方米。

6.检察院业务用房建设。建设信访接待大厅、警示教育基地、监视居住基地、警务区等1.5万平方米。

7.乡镇干部周转房。23乡镇干部周转房116758350平方米。

8. 乡镇干部“五小工程”建设项目。23乡镇小澡堂、小食堂、小图书室、小体育场、小娱乐室等2.1万平方米。

9.乡镇派出所及其他业务用房建设。改扩建11乡镇派出所业务用房1万平方米,八里公安检查站2000平方米,警犬基地820平方米,公安刑侦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

10.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建设。新建防震减灾指挥中心1幢,救灾物资储备中心24个。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快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新建住宅小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设置,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全覆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加强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三资”管理的监督。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有序承接和履行政府转移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提供社会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促进政府与民众建立良好沟通关系。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询问、质询、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有关部门工作报告以及预算审查等监督职权,支持人民政协按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校务、院务)公开、集体协商等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牢固树立依法办事、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坚持用法律、用制度管人管事,把依法行政、依法治县渗透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建立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行政执法管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健全完善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层级监督、审计等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知情权,提升政府公信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文化,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和依法维权、化解纠纷机制。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征信及信用监督平台,建设诚信社会。

第十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  创新驱动发展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努力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消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减少政府直接管理和介入微观经济,优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督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推进预决算公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规范政府债务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增值税、消费税制度,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

(三)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及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探索有效模式和途径,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2020年,建成省、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0家以上,入社农户占总农户50%以上。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担保贷款的有效办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水权制度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

(四)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消除束缚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的体制障碍,为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办法,建立公开透明、诚信守法的市场规则,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推进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创新,分类建立健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推进水、电力、药品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整合工商、物价、商务、食药监等部门职能,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完成县煤矿关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技术、体制、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渠道合作,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展资源利用空间和节能降耗,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将成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以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突出前瞻培育,围绕现代农业、纸箱包装、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面达到90%

(三)加快推进“双创”行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带动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放宽新注册企业登记条件限制,实行“三证合一”、“一址多照”,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条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创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探索设立县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逐步建立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发展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发现、培养、使用、引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出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人才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以特色产业开发、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知识产权交易为主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创业投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服务。

专栏20  创新驱动项目

1.苹果技术研发中心及农学博士流动工作站建设。建设苹果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及农学博士工作站1处,配套研发实验及示范推广基地2000亩。

2.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以工业园区和威戎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建设各类大学生创业载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

3.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基地1万平方米。

4.就业创业保障平台建设。新建就业创业保障平台30个。

5.创业孵化示范园建设。新建创业孵化示范园10万平方米,提供企业管理、投融资以及企业发展等创业服务。

三、全力发展非公经济。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市场、服务和制度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能源、市政、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文化旅游等领域,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和建设管理。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努力形成一批管理和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群和骨干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非公经济合法权益,保证非公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体系,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

四、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区域经济联系,消除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推动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完善重点领域产业链为中心,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合作,鼓励静建集团、恒达公司等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强化区域产业合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差异化发展。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宣传,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 

第十四章  强化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是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必须强化组织领导,突出政策保障,加强规划衔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政治、思想、组织上加强领导,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围绕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党委对经济发展重大政策措施的研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坚持党管媒体,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整体功能,发挥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转变政府职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廉洁政府。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推进政府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型。按照“三级互通”、“五位一体”的要求,全面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部门职责权限。加强政府机构绩效管理,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强化落实措施。将规划执行考核纳入经济社会绩效考核范围,严格考核评估,加大实施监察和公众监督,保障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一)持续推进政策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静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积极汇报衔接,用足用活用好精准扶贫、财政税费、投融资、国土资源、产业开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特别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符合规划布局、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整合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城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二)高度重视规划衔接。认真谋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积极争取进入省、市“十三五”规划盘子。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总体规划与省市各类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整体性和一致性。

(三)扎实开展规划评估。实行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进展向县人大报告。调整或变动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必须依据县政府提出的调整方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县发展改革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

(四)全力推进规划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确保规划落实。根据经济发展新变化、新情况,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激励和约束,抓好规划任务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