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2010年—2020年)
第一章概 述
第一节 工作背景及依据
一、工作背景
“十一五”以来,静宁县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机遇,道路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以通乡油路和通达通畅工程为主的农村道路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县目前的道路交通现状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通达深度不够、路网未连通,行车条件差,技术等级低,建设养护资金不足等方面。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度超前发展农村交通事业,充分发挥公路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为静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
农村公路是连接县城、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等农村政治经济中心及农、林、牧、副业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是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县公路交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聚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编制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事关我县经济发展的大局。
我们结合完善 “十一五”规划,以及今后10年建设果品基地大县、特色农业大县和新型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坚持解放思想,强化基础,多元发展,服务超前的原则;通过编制公路建设规划,科学指导健全公路网络体系,提高公路等级,改善通行能力,使全县农村公路建设步入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规划依据
根据交通部、国家计委《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若干意见》、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大纲的通知》和《关于转发省公路局<关于编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通知>的通知》(平交发[2008]73号)文件精神,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农村建设,以及静宁县农村公路专项调查情况,围绕静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结合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实际,特编制2010—2020我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文件汇编》
2、《平凉市公路图集》
3、《甘肃省静宁县统计年鉴》2009年
4、《静宁县志》
5、《静宁县“十一五”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第二节规划区域和规划年限
一、规划区域
1、区域范围:静宁县辖行政区域。
2、线路范围:静宁县域内的县道、乡道以及村道。
二、规划年限
农村公路的规划年限为2010-2020,规划特征年为:2010年、2015年、2020年,规划的基年为2009年。
第三节 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省、市农村公路建设会议精神,以“近期以通为主,中期明显改善,远期基本适应”的规划要求,以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抢抓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程,完善县域路网体系,全面提升我县农村公路质量和等级,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农村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原则
1、坚持完善路网的原则。注重对形成县域、乡域和村域路网系统的补充和完善,打通断头路,扩大路网覆盖面,努力构建县、乡、村路网体系,充分发挥公路对加强县域经济联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作用。
2、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远近结合、立足急需、着眼未来、适度超前建设。既要利用现有公路发挥潜力,也要立足急需,在充分估计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发挥适度超前的公路建设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坚持县、乡、村道路统筹兼顾,以满足未来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坚持协调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公路建设对扶贫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拉动作用,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公路建设效益凸现。
4、坚持提质增速的原则。大力提高通乡油路、通达、通畅深度和质量,提高公路等级和抗灾能力,满足近期农民生产、生活需求;适度超前地确定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技术标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好中求快,弥补建设落后的差距。
5、坚持上下联动的原则。针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额度大,工期长的特点,遵循“先重点、后一般”的农村公路建设方针,推行建设一批,争取立项一批,论证储备一批,做到上下联动、县乡结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6、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兼顾社会效益,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管、养”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三、规划目标
l、农村公路发展规划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2、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布局,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基础,实现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
3、提高公路等级
①县际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
②通乡公路达到三级技术标准。
③通村公路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技术标准。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经105°20′-106°05′,北纬35°01′-35°45′,地处华家岭以东,六盘山以西。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西吉县接壤,西、南与我省通渭、秦安县毗连,西北与会宁县为邻,东南同庄浪县相依。县境南北长81公里,东西宽68.75公里,土地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
本区属甘东黄土山地区,沿线沟壑纵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340~2245m。因降水切割、冲刷侵蚀,黄土梁峁起伏,沿线大小沟壑密布,纵横交错,地形支离破碎。公路沿线主要地貌形态为:
1、侵蚀堆积河谷阶地地貌形态。河谷主要发育有一、二级堆积阶地,高出河床5~10m,并有零星三级堆积阶地分布,一般为内迭式。
2、剥蚀堆积黄土残塬梁峁沟壑地貌形态。公路沿线因冲刷侵蚀,冲沟发育,沟谷有零星基岩出露,梁坡普遍为黄土覆盖,重度侵蚀,一般梁脊呈浑圆状,宽50~200m,梁侧沟谷垴部地形开阔平缓,大部呈“掌形洼地”。沟谷两侧坡度上陡下缓,似“U”型形态,切割深度一般15~30m,个别达50m以上。
三、地质构造
静宁县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应属祁连褶皱系的东延伸地区,处于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型构造结构南端马蹄形盾地的陇西系六盘山旋回褶皱带,地层以陆相岩层为主,其次为海陆交替相和浅海相沉积。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运动使本地区形成了众多的褶皱山系,中生代末期原已形成的褶皱受到了外力作用的严重剥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又使其重新抬升。
四、气候
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4℃,平均最高气温26.0℃,最低气温为-12.7℃,年均无霜期153—171天,年均降水量447.8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2059.1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469mm,最大冻土深度为83cm。年平均风速1.7米/秒。
五、河流分布及水文特征
静宁县地处葫芦河上游,按照流域划分属渭河水系。葫芦河水流呈树枝状分布,流域内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沟谷深切,沟头延伸速度较快,河流蜿蜒曲折,河谷狭窄,平均坡度在6.3~13.6‰之间,个别地段高达30‰以上。年均侵蚀模数8310吨/平方公里。县境内葫芦河主要支流有狗娃河、南河、甘渭河、小河、界石河、红寺河、甘沟河等。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全县辖5镇19乡、1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员会、392个行政村、2319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89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2009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8.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6.2:30.9: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3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1.9元。创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静宁速度”、参与式扶贫等一批先进典型,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科技、科普、经济林建设、水土保持先进县和“中国苹果之乡”、“全国果菜十强县”、 “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荣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体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中南部苹果、瓜菜,西北部养殖、洋芋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产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县果园突破70万亩,果品总产量30万吨,收入达6亿元。畜禽饲养量达到300万头(只)。洋芋种植面积32万亩,瓜菜10万亩,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民人均产业收入得到较快增长。
地方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壮大了大红碗方便面、陇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县建筑集团公司、县果品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地毯等行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体系,静宁工业园区跻身全省乡镇企业示范区和全省35个工业园区行列。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6%,全县所有乡镇实现了通有线电视,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不断推进县城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威戎、界石铺、李店等8个重点乡镇为支点的城镇建设格局,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5%。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3亿元,较上年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5亿元,较上年增长52.9%。
第三节 交通运输发展概述
静宁县是古丝绸之路要道,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公路建设初具规模。1949年以前静宁县通车公路仅1条,即过境的西安—兰州公路,长56km,1993年经改建为二级公路34.22km。1957年前静宁境内县乡公路总长162.5km,仅有2辆6吨位的载货汽车。1978年,全县公路有17条,总长389km,各类货运汽车75辆,总货运量59295吨,货物周转量974.19万吨公里,大客车只有2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静宁公路建设及运输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1986年,全县30个乡(镇)中有21个通了车,县乡客运班次9个,农村客车2辆89座,两个班次。全县年客运量46.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56.15万人公里。2009年底,全县24个乡(镇)全部通了班车,乡镇通车率达到100%;全县392个行政村,有392个村通了车,通车率达到100%。客运量达213.36万人,旅客周转量15283万人公里。
货物运输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迅速,到2009年全县货运汽车达到439辆,全县年货运量118万吨,货运周转量7287万吨公里。在乡、村道路上,全县还有近56000多辆中小型拖拉机和三轮机动车等,为农民生产增收和生活服务起了重要作用。
2009年全县公路行政、技术等级状况表
单位:公里 表2-1
公路等级 |
二级以上 |
三级 |
四级 |
等外 |
合计 |
国道 |
34.22 |
|
|
|
34.22 |
省道 |
|
29 |
|
|
29 |
县道 |
|
89.133 |
151.910 |
|
241.043 |
乡道 |
|
22.500 |
179.870 |
9.790 |
212.16 |
专用公路 |
3.623 |
0.600 |
|
|
4.223 |
村道 |
|
2.800 |
784.477 |
1653.052 |
2440.329 |
合计 |
37.843 |
144.033 |
1116.257 |
1662.842 |
2960.975 |
2009年全县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表
单位:公里 表2-2
公路等级 |
水泥混凝土路面 |
简易铺装 |
砂砾路面 |
无路面 |
合 计 |
国道 |
|
34.22 |
|
|
34.22 |
省道 |
|
29 |
|
|
29 |
县道 |
|
199.002 |
42.041 |
|
241.043 |
乡道 |
2.083 |
68.156 |
132.131 |
9.790 |
212.160 |
村道 |
173.022 |
49.760 |
828.271 |
1389.276 |
2440.329 |
专用公路 |
|
4.223 |
|
|
4.223 |
合计 |
175.105 |
384.361 |
1002.443 |
1399.066 |
2960.975 |
第四节 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公路现状
静宁县山区面积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公路是静宁县唯一的运输方式。在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经过全县人民群众几十年的努力建设。静宁公路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G312线和静(宁)秦(安)公路为主动脉的十字型骨架,完成了静宁县农村公路网中“两纵、六横、一环”中的一纵和一横,和其它县乡、乡村公路构成了干支结合的交通网络体系,为我县的社会经济发展,防灾救灾,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进输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截止2009年全县公路总里程2960.975km,有干线公路G312线34.22km,省道S218线29km,县道241.043km,乡道212.16 km,专道4.223km,村道2440.329km,其中等级公路有1298.133km,占总里程的43.84%,等外路1662.842km,占总里程的56.16%。
二、存在主要问题
静宁县公路网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它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和当前运输要求相比,已明显不相适应,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和我县经济未来发展需求差距更大,存在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l、公路密度低,里程增长慢:
辖区内现有等级公路密度为59.1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等级公路27.04公里,现有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35.02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61.69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的1980~2009年30年中公路拥有量从410.23公里增至2960.975公里。我县国民经济、工农业总产值、客货运量及周转量均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公路建设相对滞后,里程增长慢,因而严重制约着我县国民经济的发展。
2、公路主骨架网络不健全。截止2009年全县公路总里程2960.975km,其中三级以上等级路181.876km,仅占总里程的6.14%。公路主骨架路网未形成,运输成本高。
3、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低、路面结构等级低,服务水平低下。全县公路四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小,等外路比重为56.16%,村道多为无路面,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
4、行驶速度低
由于现有公路技术标准、路面等级低,致使车辆在行驶途中达不到设计时速。据调查,路网的平均车速为10公里,而且混合交通严重,致使车辆运输效益低。
5、公路配套设施不完善。全县公路除国道、省道、已建成的通乡油路和通达通畅外,其余县乡村道路均为砂砾路面,或土路面。路基路面排水、安全防护及灾害防治等设施不完善,路基路面水毁严重,公路抗灾能力差,通行能力低。
6、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静宁县经济基础薄弱、筹资能力不足,与农村公路建管养需求相比,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仍显偏少,地方配套资金未形成稳定的来源渠道。
7、“通达”未得到根本解决、“通畅”刚刚做好示范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除公路普查中列入项目库的通达工程路段外,其他未列入通达改造路段路基宽度虽达到4.5米,纵坡严重超标、弯道半径超限,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满足不了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
8、农村公路管养不到位,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的管养机制,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农村公路线长面广,路政管理机构没有成立、养护机制不健全,管养人员、资金投入不足,超限超载车辆和水毁对已建成的公路损坏严重,路产路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章 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及建设标准
第一节 公路运输需求预测
运输量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需求的一定量指标,运输量的预测是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规模为前提的。预测采用弹性系数法进行。弹性系数E表示运输量增长率Iv与国民经济指标(对货运量预测用工农业总产值、对客运量预测用国民收入)年增长率Ix的商。
即:E=Iy/lx或:Iy=E。Ix
预测公式:Y=Y/(1+Iv)。
E--弹性系数
Y--预测年运量
Y。--基年运量
Iv--预测年与基年运量年增长率
lx--预测年与基本国民经济指标增长率
t--基年与预测年的年数时间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静宁县运输量预测值见表3-l(弹性系数根据历年测算比例、参照类似山区县情况实际,运输量预测弹性系取0.8较为合理。静宁县客运量、周转量的预测结果列于下表。
静宁县运输量预测值(弹性系数法) 表3—1
|
2009年 |
2015年 |
2020年 |
货运量(万吨) |
118 |
182.1 |
262.7 |
货运周转量(万/) |
7287 |
16389 |
28897 |
客运量(万人) |
213.36 |
403.06 |
640.87 |
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 |
15283 |
26922 |
38660 |
第二节 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及资金概算
一、建设目标
“十一五”末,实现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2010年—2015年期间建成以县乡道为主的“两纵六横一环”的主骨架路网,在中南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实现通畅;2015年—2020年期间完成县乡公路晋等升级,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水平将全面提高,形成干支相连、布局合理的、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建立以县、乡、村三级客货运站场为网络的高、中、低端相结合,长短途配套,遍布全县城乡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络。
二、建设布局
以静宁县城为中心,以G312、S218线、县道X060、X061、X062、X063、X064、X065、X066、X076,乡道Y114、Y115、Y116、Y117、Y119、Y120、Y123、Y129、Y133、Y134、Y135、Y136为主建成“两纵六横一环”的主骨架,形成通村公路环绕周边,辐射贯通的公路网络体系,具体建设线路为:
一纵:原安张营(接宁夏西吉县平峰镇)—灵芝—八里—县城(二中)—城川—威戎—雷大—李店(薛胡)—仁大—秦安好地,全长113.6公里。
二纵:三合王湾(接会宁老君坡)—界石铺 (李堡)—细巷(谭店)—张家小河—甘沟(屯堡、新集)—治平(胡家塬)—李店 (白草屲)—贾河(贾河、侯山)—接秦安梨树,全长113.5公里。
一横:国道312线司桥—八里—界石铺段,全长34.22公里。
二横:靳寺—细巷—红寺,全长31.93公里。
三横:曹务(永丰)—古城(邹河、庙堡、陈河、胡坡、贾庄)—威戎(李河、北关)—威戎(杨桥、贾马)——甘沟(张著、张湾、屯堡、响河)—四河(雷黄、王河、豆河、四河、黄川、涧沟)—三县梁,全长103公里。
四横:麻峡—雷大—双岘—新店(小湾、任刘),全长42.5公里。
五横:余湾(苗岘、张沟、王坪)—李店(李店、王沟)—深沟(樊沟、小户、深沟、大岔),全长25公里。
六横; 省道304线静宁段。
一环:县城—八里(闫庙)—灵芝(尹岔、车李、魏岔)—原安(百富)路口—三合(任岔、光华、陈安)—界石铺(二夫)—红寺—四河(四河、田堡、大庄坪)—新店(甘坡、新店、任刘)—治平(杨店)—深沟(孙山、深沟、麦顶、大岔)—贾河(山庄、高窑、贾河、王坪、王沟)—仁大(深沟、故坪)—余湾(苗岘、韩店)—雷大(雷大、谢吕、秀锦、后梁、曹沟、曹河、范堡)—威戎(马山)—古城(连湾、岳咀、庙堡、西湾)—司桥(席湾、牟沟)—县城,全长220公里。
通达工程以西北部边远山区为主,通畅工程以G312、S218、通乡油路延线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开始修建,逐步拓展到全县各村。
三、建设重点及投资估算
2011—2020年共规划完成农村道路7071.48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652925.8万元。
(1)县乡公路升等改造工程:
曹务—甘沟—通渭、平峰-八里2条121公里,改建油铺二级公路,建设资金72600万元;
靳家寺-邢家岔等20条387.77公里,改建油铺三级公路,建设资金77554万元。
(2)通畅工程:光华—古岔等324条3177.71公里,改建水泥硬化四级公路,建设资金254216.8万元。
(3)乡际联网路、断头路工程:
双岘至威戎等46条977公里,改建油铺三级公路,建设资金195400万元。
南环路1条6公里,改建油铺二级公路,建设资金1200万元。
(4)产业路
在全县392个行政村,新建2352公里的产业路,全部按照《甘肃省村道技术标准》规划,砂砾路面,建设资金35280万元。
(5)旅游路
界石铺红军长征路等4条50公里,改建水泥硬化四级公路,建设资金5000万元。
(6)桥梁项目建设
新建威戎梁马大桥、城川咀头大桥、仁大清水河桥3座大桥,共长350米,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新建村道中、小桥梁100座3000延米,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建设资金8095万元。
(7)养护体系建设
建设县乡公路中心养护组,建设县乡干线公路养护道班8个,专业县乡公路养护公司1个,24个乡镇分别建成一所养护所,并购置压路机、挖掘机、铲车、载重汽车、晒水车、沥青和水泥拌和站、摊铺机等必要的工程机械,需建设资金3580万元。
第四章 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根据我县农村公路发展布局规划方案,结合规实施的安排,从农村公路通车里程、技术等级构成、通达深度公路网密度等方面,即布局是否合理(即合理性),建设规模是否科学 (即科学性),对外辐射衔接是否方便(即方便性),工程投资费用是否经济(即经济性)等方面进行总体评价。
一、社会效益评价
l、合理性。从整个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布局看,充分考虑了现有行政范围内的行政村“适应需要,协调发展”和“保证重点,分布均衡”的原则。根据现有公路等级状况,对急需改建提级的路线,进行了重点分析论证。根据通达深度情况,对不通公路的村提出了具体修建方案。整个方案即考虑了重点,又兼顾了一般,同时结合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我们认为该规划是合理的。
2、科学性。根据静宁近几年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客货运输对农村公路的需求,力求尽量满足需要,充分考虑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技术等级上,充分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合理进行路线等级的确定。整个路网规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方便性。整个农村公路规划为方便与邻县(区)之间的交往、勾通,充分考虑了我县与邻县(区)之间的衔接,加强了与邻县(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规划区域内县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的便捷沟通,因此本规划具有一定的方便性。
4、经济性。主要从等级标准看,规划充分符合我县的实际,没有过高的要求,对具有一定条件,且交通流量大的线路,技术标准相对较高,对车流量较少,人员分散的线路,技术要求上没有强求。同时,充分结合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承受能力进行技术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二、壮会经济评价
一是为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和条件,提高了社会综合运输网的效益。公路网的形成,为各种车辆提供了选择最佳经济线路的机会,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运输整体的最佳组合,提高社会综合运输网的效益。
二是有利于提高汽车运输里程利用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农村公路网点的规划,能使静宁目前的点线运输为网络运输,将大量的在同一时间范围内的客、货源汇集在一起,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从而提高汽车运输里程利用率,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运力和能源。
三是有利于完善客、货运功能,提高企业、货主的经营效益。道路等级的提高,可使行车方便、快捷,减少车辆磨损及至交通事故,对企业、货主将直接带来经营效益。
四是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缓解社会压力。新的高标准路的修建,必将带动沿线餐饮服务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安排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安排人员就业,而且可以促进沿线农民增收。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制订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工作过程实质上是对交通网络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诊断,预测判定和布局安排的过程,包括对交通网络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经济对农村公路的需求进行预测,对公路网络进行布局和进行具体实施时间的预见安排等内容。交通运输系统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包含着交通网络系统,而公路网络系统则是交通网络系统中既附生相连又相对独立的庞大的子系统,显然,农村公路网络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同时具有系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深度包括要求运用系统工程的新思维、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指导规划具体工作,广度包括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趋势、公路网络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公路的行政、技术等级的广延程度及相邻地区的公路体系的相适性。因此,在从事农村公路网络规划时,要着眼于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交通的重要性如前所述,在现实生活高效交通线旁的城镇、经济区的崛起和社会经济发展优势已历然在目,就是近依或远离交通线的群众的衣、食、住、行同样表明了交通的优越性。
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工作只是二十年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的一部分,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施和实现公路规划的网路布局。要实现农村公路规划,一要规划得当,二要制定的政策对头和采取的措施能与之适应。
根据技术标准、管理体制、资金筹措、养护管理等方面所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在今后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 相应对策
通过实际调查和上述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目前的农村公路现状,对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否认,也不应回避。我国的国情告诉我们,公路无疑是信息交流和物资交流的主要载体,公路运输的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是其他运输方式所无可比拟的,而农村公路更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对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未雨绸缪,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克服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多渠道、多方位地筹措建设资金,完善政策,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真正使交通建设的行为由部门为变为政府行为,由行业行为变为社会行为。为此提出如下相应对策:
(一)明确县乡两级财政的年度预算应列有交通事业支出项目,并确定合理的比例。
《公路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建设和养护工作。”乡(镇)要肩起这一重任,必须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级财政收入的乡镇政府必须也应该将道路这一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养护支出列入本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对公路建设的需求程度确定其在财政支出中的合理比例。
(二)实施“以奖代补”政策,用经济手段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鼓励。
根据现行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必须明确县乡两级政府是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为了引导县乡两级政府在公路建设上有一定的比例投入,有必要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即实行“以奖代补”的奖励政策。
(三)充分利用移民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以项目争取公路建设资金。
基层政府应树立系统的观点,善于从全局角度考虑农村公路建设战略,充分利用特殊的区位特点,千方百计地把农村道路建设纳入省、市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之中,以项目争取资金。进一步抓住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实行的以工代赈的政策,争取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此外,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要逐步转移到主要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加强包括道路在内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富裕的程度,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
一方面,我们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实际增加,在农民致富后,要不失时机地对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鼓励倡导他们自愿出资出劳,捐资捐物修建乡村道路。同时,还应多渠道进行融资,发动仁人志士和干部、职工、社会各界捐资,以此弥补公路建设资金的缺口。
(五)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确保设计合理,提高使用效盈。
根据我县的区域位置以及车流量的大小,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依据,遵循量力而行,量财办事的原则,确定农村公路的等级,做到合理布局、科学规戈规模适度、注重实效。
(六)确定各等级公路的养护里程,完善公路分级管理体制。
(七)要形成全党重视交通,各级政府抓交通,全民办交通的局面。
近几年来,政府对交通工作已有所加强,我们认为还必须继续升温,形成全社会持久和长期办交通的热潮。
(八)切实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没有这一条,什么也办不成。公路建设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广泛发动群众,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制订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第二节 保障措施
一、重视规划和加强前期工作,是确保公路规划实施的重要措施。
前期工作包括长远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具体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完成长远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完成后即着手进行建立一批前期工作储备项目,做到超前一步,并搞好本区域重要线路的预算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坚持基本建设程序。
二、强化软件建设、培训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公路建设。
目前,我县交通行业特别是公路建养方面人才缺乏,技术、管理手段落后,靠消耗资源来发展是没有出路的,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生产力。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加强智力开发,培训各类公路人才,不断提高公路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实公路职工队伍。目前,我县公路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繁重,如果我们的队伍没有自身素质,就很难适应公路建设的需要,依赖外援则即费钱又难赢得主动权,长期如此,将给我县农村公路网规划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以致被动。同时,为保障设计质量和工程施工质量,要不断增强设计、施工队伍技术力量和机具设备,并努力培植和壮大质量监理队伍;完善和严格执行施工监理制度,把好造价审查关,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
三、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公路建设资金。
公路建设还要采取分级管理形式,扩大公路建管养的社会性,实行国、省道由国家、省管理,县道由县管理,乡村道路由乡村白建自养,县乡交通部门给予技术指导。
四、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建设
在今后实施公路规划项目的工程建设中必须集中资金,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把钱用在刀刃上。建设项目一旦立项,就应抓紧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早竣工投入使用,充分发挥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于乡村道建设的经费补助一定要待其它配套资金全部到位,才予以拔补,按照规划实施。以免象撒胡椒面,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不结果”。